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探索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還要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向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促進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文化傳承的基礎。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教學方法
中華民族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對當今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新時期在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中,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指導,要認識到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語文教學活動中,豐富教學內容,深化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在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基礎上,也讓學生產生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發揮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彰顯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深刻意義。
一、 傳承文化,彰顯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存在緊密的聯系,在對小學語文教學組織活動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適當的挖掘,并將其融入到教學活動中,能發揮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一) 價值引導,明確方向
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蘊含著深厚的德育思想和價值教育內容,如仁愛文化、愛國主義文化、寬以待人文化等,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對這些文化元素進行適當的挖掘,能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功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實現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維護學生的良好發展。例如,在學習《天地人》的時候,老師向學生傳授基本的語文文字知識,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加以培養,適當地滲透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引申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對學生的價值觀加以培養,給學生學習發展指明方向。
(二) 道德培育,深化感知
在針對小學生群體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內容與語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推動學生綜合學習理念的形成,對輔助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相應的促進作用。由此能看出,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和融合能為學生審美觀念和道德素質的形成奠定基礎,促進綜合教學效果的逐步提高。例如,在開展《升國旗》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滲透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融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精神以及戴叔倫“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愛國理想等,進而在傳統文化的作用下強化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使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學生道德素質的形成創造條件。
(三) 人文教育,文化熏陶
在全面系統推進小學階段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借助傳統觀念的應用強化學生的感性認知,能讓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積淀,進而受到文化熏陶,在豐富學生知識體系的同時,促進學生人文觀念的形成,提高教學組織效果。例如,教師帶領學生欣賞“畫樓簾幕卷新晴,掩銀屏,曉寒輕。墜粉飄香,日日喚愁生。”“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萬里云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等,在詩詞唯美的意境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使小學生的人文觀念得以樹立,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小學生未來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創新教學,文化傳承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中與傳統文化存在緊密聯系的內容進行分析,進而把握上下五千年文明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將傳統文化內容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在豐富的教學內容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加以培養,增強教學效果,為更好地對小學生實施教育和引導、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一) 凝練漢字,滲透文化
統編版教材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教材中融入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能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提高教學組織效果。在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同時,也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在具體教學組織活動中,教師對教材中漢字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挖掘,能更好地把握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聯系,對學生實施更加科學的教學指導,提高教學組織效果。
例如,在針對《金木水火土》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展示“金木水火土”漢字的甲骨文,并適當地插入古代先人創造甲骨文的情境,引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說一說不同甲骨文與生活中什么事物比較相似,在學生積極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出“金木水火土”漢字教學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對比分析甲骨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以及簡化漢字對漢字進行學習,了解漢字的形式和內涵,從而掌握這部分知識內容。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基礎上,教師為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一方面可以指導學生學習漢字傳承和發展歷史方面內容,激發小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選擇“金木水火土”為切入點,向學生展示我國神奇的五行傳統文化,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眼界,使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切實促進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高。
(二) 詩詞情境,體驗文化
小學教材中的古詩詞本身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組織活動中,教師對這部分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挖掘,結合詩詞內容營造相應的意境,讓學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促進學生綜合學習效果的進一步增強。所以在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到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情境創設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能在學習和探索過程中感受到文化意境和文化內涵。
例如,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過程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閱讀,了解“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四句古詩所表述的主要內容,并簡單的對詩句進行翻譯。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用FLASH創設教學情境,將作者楊萬里的生活背景、詩歌的創作背景以及詩詞的主要內容等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以動畫的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情境的作用下感受到詩詞中的送別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對詩詞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適當地融入古詩詞中誠齋體方面的內容,并以此為案例進行解析,使學生能從傳統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詩詞內容,加深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借助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教師還可以插入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詩,讓學生對詩詞內容進行對比分析,感受詩詞的意境,實現對學生學習情感的激發,在強化語文教學效果、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也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助推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三) 寓言解析,感悟文化
情感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在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挖掘情感教育元素,在寓言教學中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能更為深刻地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內容,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促進教學綜合效果的全面提高,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上也能獲得良好的文化感悟。
例如,在教學《亡羊補牢》寓言的過程中,教師設置角色體驗教學活動,讓學生嘗試將自己帶入到課文中,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養羊的人,會如何做。在此基礎上,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對寓言寓意形成深刻的理解,適當地插入寓言背景方面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到這則寓言主要是莊辛為說服楚襄王改正錯誤而引用的,由此由改正錯誤入手,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對寓言故事的理解和對教育意義的看法進行分析,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如此,將背景文化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整合,在滲透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同時,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也明顯得到提高。
三、 結語
在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全面把握傳統文化內容與小學語文教學契合點,探索傳統文化精髓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傳承和弘揚,能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眼界,實現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進而夯實小學語文課堂作為傳承民族文化重要陣地的作用,促進文化傳承和語文教育的協同發展,切實奠定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基礎,為學生未來針對語文知識進行系統的探究創造理想化的條件。
參考文獻:
[1]翟啟妹.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J].讀與寫,2018(19):40.
[2]嚴成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方法[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8(6):16.
[3]張雯茜.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傳承傳統文化[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1):250-251.
[4]史作川.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J].新一代,2018(8):99.
[5]劉建軍.小學語文教學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研究[J].新課程·上旬,2018(5):227.
[6]歐建卿.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承探析[J].新校園(中旬刊),2017(6):5.
作者簡介:
姚彩鳳,福建省晉江市,福建省晉江市青陽街道高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