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魯閩
[摘要]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深入、細化、適應的進一步體現。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直接關系到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進而影響學生的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本文將從民族體育文化視角,研究體育與健康課程和民族傳統體育共融的可行性,進一步促進曲靖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多元化、多路徑發展。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民族體育;課程開發;校本課程;共融性
一、研究的背景
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是一種最適應學校現實可能、發揮教師主觀能動、貼近學生生活場景、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突破外界制約(器材設備、場地配置、夫氣制約、經濟支撐)靈活性非常強的課程模j戈。其中重要的就是要突出以下幾方面:第一,“趣在特色”,從自然資源中開展特色體育活動。第二,“意在有效”,回收利用廢舊資源,合理利用場地。第三,“贏在策略”,利用各種人力資源,豐富體育活動形式。
曲靖市位于滇東北部,民族資源豐富,截至2017年末,共有49個少數民族,代表性的民族有是彝、回、苗、壯、布依、水、瑤族,其他少數民族還有傣、白、哈尼、傈僳族等。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8個民族鄉、161個民族村委會和1479個民族自然村。
二、探討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民族傳統體育共融性實施路徑
(一)確定民俗共融的校本課程理念
校本課程的理念是開發校本課程的靈魂,行之有效的方案設計與實施必須是在“做什么”“為什么”“如何做”的引導下,逐步深入的剖析從而確定出的實踐步驟。“民族體育+體育與健康”本是同源性地服務于人們健康的一種生活方式,民族體育的健身性、娛樂性、趣味性、適應性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育性、全面性、發展性相結合,能夠更為系統地促進中小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態度和習慣,將二者結合在一起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
(二)精心選擇,確定校本課程內容
曲靖市得天獨厚的民族體育底蘊為校本課程的借鑒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背景資源,如壯族的板鞋競速、苗族的吹槍和射弩、彝族的煙盒舞、壯族的搶花炮、哈尼族的打秋千等,都可以經過適應性改良之后直接應用于學校體育課堂教學。這些內容是經過長時間的磨合而沿用至今的,其健身功效得到廣泛認可,并且器材設施成本投入低、靈活操作性大,同時對提高民族認可度和弘揚民俗文化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組建專業的教師團隊
教師只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實現“主體”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知識、技能、教學能力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團隊的組建是實施校本課程的重要環節。
首先,要讓學校教師有培訓和實踐的機會,要經常深入民俗區親身感受民族體育的發展和背景依托,并豐富自身所學,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所產出;其次,要充分凋動民族體育傳承人的作用,組織其進入學校進行親臨授課,給學生更為直觀的民族體育形象,提出民族體育融入學校的可行性方法;最后,要利用課堂、課外、課后的時間,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民族體育競賽、民族體育游戲、民族課間操等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營造特色校園文化。
(四)探索高效而合理的教學實踐
教學的實踐過程是檢驗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有效性的最好的操作方式。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定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否真的符合現實所需。
首先,要確定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教學目標,即“民族+體育與健康課共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學思路,即以民族體育為切入點,豐富體育與健康課內容,提高學生興趣;教學方法,即采取融合性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的全面滲透性。
其次,要保證教學有序。中小學重文化、輕體育的現象是一直存在的歷史性問題,任何教學成果的顯現不是偶然性的突發結果,而是不斷實踐、改進、再實踐的反復操作結果。教學的有序性,不止要在時間上得到充足的保障,而且也要使實踐布置成系統性,從一維的時間的延續改進至多維的時間拓展,不止真正地保證必要的體育教學實效,而且要充分把握教學的機會,比如體育走廊、體育文化藝術節等均要穿插體育與健康和民族體育文化的教育,讓其滲透到學生的生活細節,使學生能夠隨時地接受生動活潑的教育。
(五)完成校本課程評估體系
在強調評估的導向、激勵、診斷、評價功能的基礎卜,采用多元化的評估方式。
首先,要找出民族體育和體育與健康課程共同性的評價體系,而且均以增強學生體質為根本目標,但是量化結果也要表現出一定的競技性和標準性。在淡化甄別的基礎上,可以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動作表現、合作精神等權重方面加大評價分值,讓學生不單單為了達到既定的速度、距離、遠度、次數、頻率等數值指標而被迫性的學習。
其次,評價的人員可以實現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相互評價,還要動員班主任、民族體育傳承人、學生家長等多種人群參與,形成合作互助小組,共同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比如體育教師負責學生數值的測量與評定、班主任負責學生的學習行為態度統計、家長負責學生的體育鍛煉頻率的評定等,使評價內容更加廣泛,評價參與度更為深入。
參考文獻:
[1]張繼偉.園本課程開發的現狀分析及實踐探索[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4(2):126-127.
[2]蔡艷子.高職院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14,36(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