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博浩 孫波 馮延娟
摘 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中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之一。基于經濟第一強省廣東省的研究背景,以“雙創”發展現狀與運行狀況為研究對象,就“雙創”問題結合廣東省省情,對于如何構建科學有效的廣東創新創業發展體系提出要素設計。
關鍵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常態;發展模式;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1-0164-07
2014年9月,在天津舉行的達沃斯論壇中,李克強總理第一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2015年,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提高居民收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用,并呼吁全國人民參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隊伍中來。201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頒布了有關創業創新的實施意見,旨在構建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市場環境,激發創新,支持創業,有力支撐廣東省發展成為創新創業驅動的先行省。
由此可見,廣東省作為經濟強省,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和新業態,推進省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要求與舉措。
一、廣東省創業創新市場主體的分布情況
(一)創新創業市場總體分布
2016年,廣東省新登記市場主體與注冊資本分別為162萬戶與71 867億元。新登記企業日均數量大概占全國日均登記總量的15%,為 2 160戶,較2015年提高29.03%。2017年,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相對于2016年,新注冊市場主體數量和注冊資本也有所上升。
2017年,廣東省新登記市場主體與注冊資本值分別為195萬戶與111 224億元,較2016年提高20.68%和54.76%。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實有市場主體總量累計達到1 026萬戶,該數值貢獻了全國實有市場主體總量的1/10以上,較2016年年末同比增長14.39%。
在新登記的市場主體數量上,個體工商戶數量所占比例居于首位,達到53.33%;在增長率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率最大,超過90%,內資(非私營)企業同比增長率居次,達到37.58%。在注冊資本絕對量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居首,私營與內資企業分列第二、三位。其中,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同比增長最多,達到63.24%,為 96 875億元;內資(非私營)企業注冊資本7 521億元,增長率居次,為49.28%。外商投資企業在注冊資本絕對值上下降,但數量上有所增加。由此反映出,相比于2016年,2017年廣東省省內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和注冊資本值都有所上升,增速提高,投資意愿增強,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持積極態度,省內創新創業活力進一步激發。
通過表1和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2016—2017年新登記的市場主體中,數量上,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占主要部分。而注冊資金方面,私營企業在所有新登記市場主體中同比增長最多,高達63.24%,只有外商投資企業的注冊資金同比下降,但這與2016年注冊資金的同比增長過多有直接因素。相較2015年,2016年外商投資企業在所有新登記市場主體中同比增長最多,高達156.87%,超預期增長。
以上數據與分析說明,2016年,創業市場的主體集中在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且創業市場的參與者已經擴散到廣大人民群眾,但創業資金還是主要集中于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2017年,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兩大主體仍然是創業市場的主導,但創業資金也更加趨于理性和優化,資金增長逐漸流向市場創業主體,外商注冊資金增長結構放緩,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這一部分得益于社會公眾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響應,另一方面得益于廣東省內新登記市場主體注冊的門檻降低。
(二)新登記市場主體的區域特征
圖1和圖2反映出,廣東省新登記企業區域聚集發展特征明顯,廣東省新登記企業向珠三角地區聚集,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總體上缺乏活力。2016年,廣東省新登記企業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且珠三角地區占比達到了92.62%,粵北、粵東和粵西占比依次下降,分別為3.02%、2.23%和2.13%;2017年,聚集性特征變化不大,珠三角新登記企業區域占比仍超過90%,為91.72%,同比下降了0.9個百分點;粵東、粵北與粵西地區同比分別上漲0.22、0.48與0.19個,珠三角以外的新市場區域活力有所增加,區域分布結構優化程度有所提高。
這說明,近幾年粵東和粵北地區經濟發展較好,相比于珠三角的激烈競爭,以往缺乏活力的其他地區也開始在新政的影響下發展有所轉向,粵東和粵北地區開始吸引了眾多投資者。
新登記企業數量占比最多的個體工商戶增長量上,粵東、珠三角、粵北及粵西地區順次位列,分別為61.7%、25.39%、23.29%和9.82%。粵東、珠三角和粵北地區的新登記個體工商戶加快發展,這4個地區新登記個體工商戶累計數量104萬戶,一次所占比例為69.59%、11.58%、11.04%和7.79%。珠三角一直是各類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的投資熱點。
(三)新登記市場主體的產業特征
從本文圖3和圖4可以看出,新登記市場主體主要分布在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占比不到15%。新登記企業的行業分布有熱點,且其行業分布保持穩定。主要表現在:
1.新登記企業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占比超過50%,其次為制造業。這三個行業的新登記企業最為集中,占全行業比例的41.78%、11.74%和10%左右,同比分別增長了0.54%、1.33%和-0.88%。2017年,這些集中行業保持不變,但行業占比分別為39.88%、13.66%和10.98%,新登記主體的市場熱點保持集中,未出現重大轉變。
2.新登記個體工商戶也主要分布在三個行業,分別是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制造業,呈集中分布趨勢。2016年其在全行業的占比分別為53.33%、20.86%和9.48%,同比分別增長了-6.23%、5.72%和-1.65%。2017年,集中分布不變,行業占比分別為51.77%、21.39%和8.57%,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同比增幅位居前三,加上金融業在內,行業增幅均超過60%。
3.個體私營經濟促進社會就業的作用加大。截至2017年末,全省個體私營經濟實有從業人員數量同比增長14.89%,達到4 180萬人。其中,私營企業從業人員數量為2 753萬人,個體工商戶1 426萬人,比2016年末分別提高16.84和11.31個百分點。全省個體私營經濟新登記從業人員805萬人,其中,私營企業人數占比67.81%,貢獻量過半;個體工商戶259萬人。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增加了更多可選擇的工作機會,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就業。
二、廣東省創新創業所創造的經濟效益
(一)地區生產總值和產業增加值
2016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GDP)79 512億元,人均GDP達到72 787元,2017年為GDP總值75 810 億元,人均81 089元,GDP同比增長8.0%。2016年與2017年兩年中,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在三個產業中均居首位,分別為9.1%和8.6%,均超過同年度GDP的增長率,且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最大。兩年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均超過6%,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居次。第一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最小,連續兩年均為2%以下。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4.7∶43.2∶52.1變為4.2∶43∶52.8。
2016年,在現代產業增長最多的為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達到11.7%,增加值8 818億元,其他現代產業中的增長中,先進制造業居次,達到15 740億元,較上年提高9.5%。現代服務業增長值25 569億元,提高10.4%。在第三產業中,金融業增長居首,達到11.5%,其次是房地產業,增長達到6.9%。民營經濟增長42 579億元,同比上升7.8%[1]。
2017年,在現代產業的增加值中,高技術制造業再創新高,同比提高13.2%,達到9 517億元;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3%,增幅超過去年,達到17 597億元,。現代服務業增長值29 710億元,提高9.8%。第三產業占比較去年增加了約0.8個百分點。其中,金融業仍為增長最多的行業,達到8.8%;批發和零售業增長超過房地產業,居于次位,為5.4%;房地產業增長放緩,為4.8%。
在生產總值上,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區域的結構比重為79.7∶20.3,其中東翼、西翼、山區分別占6.8%、7.5%、6%[2]。
(二)廣東省創新創業下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情況分析
2017年,廣東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003元,相比于2016年的30 295元,去除物價影響因素,同比提高7.3%;按常住地分,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8%。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 975元,實際增長6.9%。廣東省恩格爾系數為33.51%,同比降低0.67個百分點。在這之中,城鎮與農村分別為32.16%和40.18%。
2017年,把廣東省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五等份均分組,全省高收入組與最低收入組相差65 240元,最低收入組為10 534元,最高為75 775元。在住房建筑面積上,廣東省居民人均值為36.94平方米(m2),其中城鎮與農村分別為33.09m2與45.27m2。
2017年,含離退休在內,廣東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22.32%,同比增長1.7%。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占全省總人口比例為34.82%,同比增長3.9%。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占比57.14%,同比增長1.1%。工傷保險、失業保險與生育保險站全省總人口比例分別為30.36%、28.57%和29.46,分別同比增長4.8%、4.8%和4.4%。2017全年社保基金收入5 945億元;累計結余13 343億元,同比增長17.6%。截至2017年年底,城市與農村低保人數分別為22.84萬人和146.7萬人。城鄉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新增0.82萬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新增4 560個,達到21 085個。
三、廣東省創新創業的主要問題
(一)粵東西北缺乏投資吸引力
2016年和2017年粵東西北新登記企業數量在全省新登記企業中的占比不到10%,且2016—2017年占比在下降。雖然全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影響下,新登記企業有所增加,但是區域的創業和投資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尤其突出,粵東西北缺乏投資吸引力。這主要根源于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粵東西北的經濟遠遠落后于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消費者的平均可支配收入遠低于珠三角地區,故而吸引的投資者甚少,自主創業者也不多。
(二)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不平衡
新登記企業主要集中在三個行業,分別是批發和零售業(41.78%)、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1.74%)、制造業(10%)。可以看到,新登記企業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而制造業占比不足1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制造還沒有完全走出國門,未來還需要向“中國制造2025”進一步努力。且從2016年和2017年廣東的統計年鑒可以看到,金融業對GDP的貢獻與現代產業對GDP的貢獻基本持平,而且金融業的貢獻有時甚至超過現代產業,這就可能使得經營實體經濟的企業轉向虛擬經濟,從而實體經濟疲軟,虛擬經濟過熱,造成創新創業的后驅力不足。現在全社會都有一種資本運作的企業比經營實體經濟的企業獲得的利潤要多的風氣,現代產業才是能讓一個泱泱大國可持續發展的最有力武器。
(三)全省沒有廣泛形成創新創業意識
從2014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首次提出至今,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四年多來,民眾創新創業的熱情雖然有所上升,但并不顯著。
對2016—2017年廣東省全省實有市場主體總量、增量與注冊資本的相關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近兩年新設企業和創造就業人數上確實有所增加,改革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用明顯加強。但橫向來看,作為中國經濟最強省份,創新創業的師范作用不夠明顯,全省每千人擁有企業達38戶,遠不及發達經濟體水平。在全省遠沒有廣泛形成創新創業意識,這歸根結底是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缺乏足夠的理解。盡管在全省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有密切關注該政策,但是能夠真正明白其重要性的卻相對甚少,進而可以看出全省范圍內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關注度不夠,且對其重要性的理解不夠深刻。因此,在廣東省范圍內,并沒有廣泛形成創新創業意識,并且缺乏積極主動的參與。
四、構建科學有效的創新創業發展體系
(一)扎實推進創新創業政策措施
廣東省降低初創企業①登記門檻,減免服務收費,規范收費標準。近年來,廣東省深化初創企業登記制度改革,在登記審批手續、公司注冊資本、企業經營范圍與場所等有關事項上有所簡化和放寬,并進行依法依規改革,逐步簡化企業單位注冊程序[3]。
廣東省規范并設立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對規定以外的收費項目不準納入收取費用項目。對初創企業所涉及的登記、管理類等行政事業性項目免受費用,不收取工會費。對初創企業的專業服務收費,如各類事業單位的服務收費、檢測、論證費用等均按不高于核定標準的一半收取。確保“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相關政策應進一步扎實推進。
(二)引進高端人才,營造有利環境
黨的十八大,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位置。人才是競爭力的核心,更是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的第一驅動力,據統計,發達國家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75%,而在我國,這一比率大約為35%左右[4],說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存在極大發展和提升的空間。
廣東省總人口1.12億人(2017年年底),中15~64歲的勞動適齡人口比重為74.17%,約為0.83億人,人口凈流入大約70萬。人口數量充足、密度高、勞動力資源豐富,開發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和數量充足的人才隊伍至關重要。
作為經濟強省,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優化人才梯隊結構,率先解決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需求,緩解產業轉型升級的緊迫壓力。以完善高端人才的引進機制和服務方式為先導,扎實解決高端人才創新創業面臨的各種難題。如在人才引進、租房補貼、就業創業和子女教育上都應給與相應的優惠,加大扶植政策的力度。
廣東省人口流入規模居各省之首,但地區層次分布差距極大,粵西(湛江、茂名、陽江三市)和北部山區(韶關、河源、梅州、清遠、云浮五市)作為農業用地和農田保護區,人口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很難保障人才需求的充分供給,與珠三角和粵東地區差距加大。在此背景下,全省應努力創設人才發展的包容環境,既要重視并獎勵成功,更要允許和寬容失敗,給與粵西北引進人才的政策支持,提高轉移支付的力度,發揮優勢、挖掘潛質,為人才發揮提供更加寬廣的空間和舞臺,使得人盡其才、人才相宜、才盡其用、有所成就。其次,進一步發揮科技平臺作用,重視產學研合作、國際科技合作,廣納國內外人才資本,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創新,鼓勵發明創造,大力培養廣東省文化的創新特色和創新個性,營造全省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人才氛圍。
(三)優化準入制度,完善市場環境
公平的市場環境是市場主體合理、高效運行的基礎。
1.推進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有助于建設全面統一、開放競爭的現代市場體系。對清單之外的各類市場主體均可以按照規定依法依章平等進入[5]。2016年4月,廣東省已被列入《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草案(試點版)》實行的四省、市之一。《草案》共328項,包括禁止準入和限制準入類各96項和232項。
2.完善有關行政審批的各項制度,進一步深化改革,取消妨礙創新創業的行政審批事項,建設流程標準化程序,從政府服務管理模式入手,逐步實現同一事項同等條件無差別辦理和便捷辦理。廣東省工商局和各個監管部門扎實推進行政審批“證照分離”制和“雙隨機、一公開”等新思路。對于新登記主體中比重最大的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制造業行業的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的行政審批制度實行改革,實現事前審批便捷便利、全程監管到位的全方面行政審批體制。
3.杜絕并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加強公平審查,建立透明公正、有序規范的市場運行環境。利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平臺,加強審查、有效管理。全面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的收費管理,規范收費項目,完善收費目錄。
(四)加大扶持力度,創造發展條件
1.加強創業培訓與租金補貼。創業培訓補貼可以幫助初創企業經營管理者提升能力、拓展素質,廣東現行標準為10 000元/每人,每年500名資助名額執行,幫助優秀的初創企業經營者進修考察[6]。在現行創新創業發展環境,可適當放款該執行標準,鼓勵更多具有創業要求和培訓愿望的勞動者申請補貼,并對符合條件的經營實體增加租金補貼,以政府轉移支付的形式鼓勵更多勞動者和企業公司參與到創新創業的大環境中來。
2.分級提供一次性創業資助。廣東省現行文件規定,普通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技工院校學生和出國(境)留學回國人員、復員轉業退役軍人以及登記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成功創業的,正常經營6個月以上,可憑創業者身份證明及工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社會保險登記證,申請5 000元的創業資助。對這一標準,廣東省可按照產業經營或區域發展狀況進行分類,實行分級資助。如對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重點提高粵東西北的資助力度,提高創業資助標準。從申請資助5 000元提高到更高費用,重點解決創新創業區域不平衡問題。此外,在創業培訓,資金補貼,和行政手續審批登記,企業管理和稅收方面,也可適當實行分級管理,幫助粵東西北解決缺乏投資吸引力的問題。
3.支持創新行業的潛質項目。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行業,遴選優秀創業項目,進行重點扶持[7]。對廣東省特色產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電子商務、互聯網、物聯網等產業,評選優秀項目,對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和資助,發揮行業先導和企業示范作用。
(五)多元化支撐創業創業的運行與發展
1.發展創業孵化服務,建設“互聯網+”創業服務。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是一項新的金融創新,能夠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問題并進行更加科學化的運作,廣東省應鼓勵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積極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參股、融資擔保和跟進投資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2.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供給渠道,保證創業投資資金的供給,探索資金來源的多元化。適當開放保險資金、養老基金和銀行的流向資金,允許其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積極推動多元化資金來源對接實體經濟。在符合條件的地區探索投保聯動、投債聯動等新業務模式,并給予一定資金支持[8]。
3.推動創業孵化服務建設,打造“互聯網+”創業服務。2014年以來,廣東省先后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的意見》《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倍增計劃實施方案》等相關意見方案,明確在廣東全省實施孵化器倍增計劃和孵化基地“一十百千萬”等示范計劃,推動更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平臺的設立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統計局.2016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廣東統計信息網,2017-03-06.
[2]? 廣東省統計局.2017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廣東統計信息網,2018-03-02.
[3]?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意見(粵府[2015]28號)[Z].2015.
[4]? 黃維德,李燃.我國人才開發中的人力資本社會性貶值問題及原因研究[C]//第一屆中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學術研討會,2009.
[5]? 國務院.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20號)[Z].2014.
[6]? 童有好.促進創業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中國中小企業,2014,(8):74-76.
[7]? 黎春秋.縣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與培育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1.
[8]? 釋放社會投資潛力促進創業投資發展[J].中國經貿導刊,201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