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科技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一)人壽保險合同現金價值的法律內涵
現金價值也稱“解約現金價值”或“退保價值”,是保險領域特有術語,一般指被保險人要求解約或者退保時,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返還的金額。事實上,現金價值是保險人采取“均衡保費”辦法向投保人收取的保險費所累積生息的結果。眾所周知,保險公司通常根據事故發生的概率來確定保險費率,保險公司在實踐中往往采取將整個保險期間的保險費用平均分攤到整個繳費期內的方法,使得投保人每期應繳納保費相等。此即所謂“均衡保費”辦法。如此一來,被保險人年輕時死亡概率低,投保人所繳納的均衡保費其實高于實際本應繳納的保險費,多余的部分由保險公司逐年積累,形成責任準備金;而當被保險人年邁,死亡概率高,投保人所繳費的保費較少時,則以之前多出的部分來彌補。這部分多交的保險費及其利息由保險公司儲存累積,就是人壽保險的現金價值,性質上類似于投保人在保險人處的儲蓄
(二)人壽保險合同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的法律性質
現金價值具有財產屬性,雖然其主要構成部分保險費由投保人繳至保險人處而與保險人的其他財產密不可分,但投保人也因此享有請求保險人隨時返還該財產的權利,即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實質上是投保人對保險人的金錢債權。但此債權的生效需要特定的法律事實的發生,也即保險合同被解除,若投保人始終不解除保險合同并且不發生法律規定或約定的情況,則始終不發生現金價值的退還。以合同解除為條件而使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生效,故可以認為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是一種附條件債權。
保單現金價值是人身保險合同中的一個特殊問題,保險法在人身保險合同部分有多個條文涉及保單現金價值,投保人解除合同或者在法定情形下,保險人應當按照約定退還保單現金價值。實踐中,對于保單現金價值的歸屬,尤其在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受益人為不同主體時,保單現金價值能否作為投保人的責任財產,投保人的債權人在投保人未償還債務時是否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保單現金價值,法院如何執行,被保險人及受益人的權益如何保障等均存在不同的觀點。
(一)保單現金價值的來源及歸屬
在我國,圍繞保險單現金價值是否屬于投保人,理論上展開了爭論。爭論者的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投保人專屬說”和“投保人非專屬說”。
“投保人專屬說”認為,保單現金價值為人壽保險合同約定的、不同于保險金給付的債權性利益,屬于投保人并構成投保人的財產
“投保人非專屬說”認為,保單現金價值不是投保人的固有權利,應當依照人壽保險合同的約定來判定保單現金價值是否屬于被保險人、受益人或者投保人。保單現金價值是保險人在人壽保險合同終止效力時應當退還給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其他請求權人的已經提取的責任準備金。筆者贊同,保單現金價值應當歸投保人所有這是保單現金價值具有可執行性的前提。
(二)保單現金價值不屬于不可執行的財產
首先,保單現金價值是屬于投保人的財產,權利主體及給付請求權指向的債務人明確;保險合同往往附有現金價值計算表,在數額上也具有確定性,便于查詢、凍結,具有執行可能性。就法律性質而言,保單現金價值是投保人可以向保險人主張的金錢債權。其次,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受益人并非同一人情況下訂立的人身保險合同,屬于為他人利益的合同。從合同法的角度來看,為他人利益合同中的受益第三人并不是合同當事人,其只享有對債務人給付的受領權,并不享有合同上的權利。從保險合同的角度來看,投保人負擔繳納保險費的義務,為他人人身提供保障,且在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金請求權也歸于他人,與贈與無異。
考慮到當前“執行難”的現狀,債務人逃避債務的方法層出不窮,如果一概禁止投保人的債權人對保險單現金價值執行的申請,則投保人身保險有可能成為債務人逃避債務的一種有效途徑。但如果任由債權人徑行解除合同以現金價值清償債務,則受益人可能會失去獲得保險保障的機會。為兼顧債權清償與受益人保障的需求,德、日等國創設了介入權制度,旨在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為受益人提供阻卻債權人解除保險合同的救濟途徑。
所謂介入權,是指投保人的債權人解除保險合同以現金價值獲償債務的,受益人等利害關系人籍由向債權人支付相當于保單現金價值的金額代為清償,得以介入保險合同,維持合同的存續。
介入權制度的核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保單現金價值的換價補償,用以滿足債權實現的正當利益;二是投保人的變更,由介入權人承繼保險合同的權利義務,成為新的投保人,既可維持保險合同的保障又可避免介入權人重復清償的風險。
結合前述介入權制度的借鑒,在現有制度基礎上,從改進及完善制度設計的角度而言,筆者建議,完整的保單現金價值執行程序可以按照債權人申請→扣押程序(保全性執行措施)→介入權期間→變價程序(處分性執行措施)的思路構建。具體如下:
(1)當投保人不履行生效判決確定的債務,債權人可以依據生效判決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保單現金價值。(2)執行法院依據債權人的申請,應當向保險人送達協助執行通知書,凍結保單,通知保險人止付。(3)同時應當通知被保險人、受益人等利害關系人,給予相應的介入權期間,由利害關系人決定是否行使介入權。如果立法上暫時未引入介入權制度,也可以采用類似執行聽證程序或者在專門的司法解釋中作出相應規定。(4)利害關系人經投保人同意,向債權人支付相當于保單現金價值金額后,變更為新的投保人,執行程序終結,法院不再執行保單現金價值。(5)介入權期間屆滿,利害關系人未行使介入權,投保人又未自行解除保險合同的,執行法院可以直接從保險人處提取保單現金價值。(6)投保人、保險人對于執行保單現金價值有異議的,可以提出執行異議及復議,保險人、受益人等利害關系人還可以就保單現金價值的執行提起執行異議之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