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美術欣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活動,教學的開展必須依據學生前一階段的基礎,提出具體教學目標的側重點,必須圍繞著以提高學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對形式意味的直覺能力為宗旨。
【關鍵詞】高中美術 欣賞教學 審美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214-02
一、美術欣賞教學的特征
從審美意識出發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的審美體驗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性作品欣賞教學和表現性作品欣賞教學的困難是相同的。
我們知道,欣賞教學具有三個主要功能——認識、教育、審美。然而,這個屬于審美范疇的教學離開了審美功能,專注于認識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賞教學的要求?假如,一幅畫講述的是某些倫理道德、社會思想和時代精神的內容,是否可以作為一種傳達思想觀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問,欣賞教學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許我們的教學最終都是一種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過藝術形式的直接感知形成審美體驗是欣賞教學的主要特征。從欣賞中不斷獲取多種功用是審美欣賞中繼發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學科教學中,偶爾得到一些類似藝術中審美感知的內容一樣也是繼發性的作用,并不是該教學的主要特征。
二、藝術的審美價值與評價
1.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在欣賞中,由于地區和民族等文化差別,會出現價值觀的差異,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但這不意味著審美價值無客觀性,因為價值不等于評價,它們之間可以統一,也可以對立。文化習俗和個人特殊經驗是造成不統一的主要原因。
2.審美評價的功利性
在美術欣賞中,對作品的審美感知具有社會功利性。一方面,審美意象和信息在激發主體審美經驗的同時,也可能激發起個人的現實意識,即審美判斷中潛伏著利害判斷。如,對畫中蘋果的色彩和形狀產生美感時,也可以作為“望梅止渴”的情感體驗,即是純幾何形所傳達的一種普遍情感也能激起個人無意識的利害判斷。
3.審美評價是主客觀的統一
審美價值的客觀性并不排斥主體感受在審美現象上的多樣性,欣賞是在主體參與下進行的,個人的視野和知識經驗決定了評價具有主觀成份,這些成份造成欣賞活動的復雜性,也造成評價難于統一。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對自己的判斷作內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審美的和非審美的成份。
教師對作品的評價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并在教學中表現為一種灌輸性。但任何評價都是對客體價值的主觀選擇和解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灌輸”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質和理性精神的渠道。
三、繪畫欣賞中的評價
1.作品的內容與形式
一般認為,再現性作品形式服務于內容,而表現性作品內容往往體現于形式的本體之中。盡管二者的側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繪畫都具有表現性和再現性的多重性內容,在具象繪畫中,再現性內容處于顯處,而表現性內容處于隱處,如,達芬奇和丁托萊托所創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現性的內容相同,但因形式處理(構圖、人物造型、透視等)不同,就有了隱藏著的另一種不同的內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給觀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
2.欣賞與形式分析
在這一階段的評價,需要我們把注意力比較長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試圖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著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蘋果與桔子》,產生順暢、和諧及愉快情緒的形式機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線條是流暢的,形狀是柔滑圓潤的,色彩是暖調的,靜物在大面積白襯布映襯下整個明度是高調的。構圖是由各種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組成,變化而統一。桌面向左傾斜造成圓滑果子的不穩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傾斜的果盆強力牽制下取得了平衡。這樣畫面既有歡快的動感,又有祥和安靜的均衡感。但這些定性的分析必須后于學生的評價,教學應當首先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因為對形式因素的剖析勝不過對形式的直覺,直覺是對形式的全面綜合性感知,是動態的。而剖析是將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靜態的。在教學中,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們需要直覺形式,但不能把直覺神化。
對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學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對作品分析時所使用的語言、方法及教具還需要進一步探究。隨著教學不斷深入,形式的分析從籠統簡單向細微復雜發展,可以說,對整體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對局部形式因素的體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學的意義。
綜上所述,使我們明白了欣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活動,教學的開展必須依據學生前一階段的基礎,提出具體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盡管教學活動的各階段和各層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須圍繞著以提高學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對形式意味的直覺能力為宗旨。對實際作品進行多維的和有效的審美評價,是達到這一宗旨的唯一途徑。
參考文獻:
[1](俄)列·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美)托馬斯·門羅.走向科學的美學[M].北京: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5
[3]閻增武.美學原理導論[M].濟南:黃河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
熊鵬,中學美術教師,重慶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巫山縣美術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