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
摘 要:課堂教學要秉承“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教學過程要培養學生感悟文字內涵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在探究中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引領學生走出思維定式的誤區。基于此,論述了在探究中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文本。首先,要打破思維定式的桎梏;其次,培養學生避免盲目從眾心理;最后,教師本身要有創新意識。只有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思維的主人,才能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真正感悟文本,贏得課堂教學的高效。
關鍵詞:感悟;問題;思考
在新課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的影響下, 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真正含義。“沒有學生思考的教學,不是成功的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其目的是要培養學生感悟文字內涵的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探究過程比追求結論更為重要,學生能夠提出新穎而合乎情理的問題,再由教師引領學生共同探究才有價值。
筆者曾參加過《林黛玉進賈府》的同課異構聽評課活動,聽了幾節課,感覺雖是“同課”,但“異構”少。只要教師說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大部分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多愁善感;分析王熙鳳,更是了如指掌:尖酸刻薄、潑辣狠毒等。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基礎上很快答出教師所要的東西,使課堂教學很快進入下一環節。分析這種教學流程,實質上是因為對文本的探究不深入,而缺少真正的感悟。學生包括教師在思維上受已有的經驗的影響,使學生的思維在鑒賞人物形象這個角度并未得到拓展,在有限的時間里并沒有展現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便成為空談。“異構”不是要花樣百出,新穎獨特,而是要殊途同歸,踏踏實實講實效。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吳萍老師認為新課程要做到充分考慮學情與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如何在探究中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呢?
首先,要打破思維定式的桎梏。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內化環節上,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回答問題,教師不要馬上結束與學生的對話,如,將王熙鳳和賈寶玉的外貌作比較分析時,當學生說王熙鳳穿金戴銀看重金錢有點俗,教師可反問學生:“為什么王熙鳳穿金戴銀說她俗氣,而賈寶玉同樣打扮卻說他英俊多情?”學生依靠已有的經驗回答的內容和約定俗成的答案固然沒錯,但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未得到提升,教師只有適時地點撥,調動學生繼續探究,將學生未注意的問題生發出來,才能使探究得以深入。
其次,培養學生克服盲目從眾心理。小說中人物形象的鑒賞應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要在分析鑒賞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在《林黛玉進賈府》這節課中,有一段關于寶玉摔玉的情節。玉在古代是很普通并常見的一種飾品,寶玉身上有一塊玉也很正常,為什么要摔了它?大部分學生說,因為寶玉的姊妹身上沒有,神仙似的黛玉身上也沒有,所以要摔了它,教師如果抓住時機適時點撥,就能引領學生走向問題的深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因為黛玉身上沒有這樣的玉,寶玉就把賈府上下視為至寶的‘通靈寶玉狠狠地摔掉,摔玉有什么意義?”由于教師的點撥,學生思考問題的層面,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摔玉”情節寫出了寶玉對封建禮教的叛逆,寫出他的男女平等思想,使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鑒賞更深刻。唯有抓住人物的言行,進行合情合理的分析,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教師還要在點撥上多下些功夫,學生的思維的火花才能更快地被激發出來。學生有了思考,才會有更多的收獲。
最后,教師本身要有創新意識。教師備課時如果只局限于課本和參考資料的表面分析,就容易使課堂教學陷入流于形式,缺少能力培養的怪圈。教師缺少創新意識,常常會不注意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的學習往往就變得被動。王熙鳳的出場是《林黛玉進賈府》里引人關注的情節片段,在觀看視頻片段中,王熙鳳肆無忌憚的笑聲引起學生的議論,同時為林黛玉的竊笑發出會心的笑聲,如果抓住“笑”來比較分析人物形象,就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同樣是笑,因為笑的層次不同、尊卑不同,人物的性格也迥然不同。教師抓住“以點帶面”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是語文學習效率提高的關鍵所在。
同時,創新意識還在于要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機會。學習小說時,如果在鑒賞之前教師讓學生就文本內容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前加以整理典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研討,達到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共同解決疑難問題的目的,以此方法設計較長篇幅的小說教學,其效果事半功倍。
總之,在新課程中,教師要勇于實踐和創新,要用不斷更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影響學生,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尤其是獨立思考能力,才能贏得課堂教學的高效。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