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平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同時,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在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學習中,亞健康問題成為影響人們身心發展的首要問題,而在這其中,心理問題尤為突出。初中階段是學生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受到外界多方因素的影響,現階段初中群體是心理問題頻發的高危群體,這會對后期學生的成長及社會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故此,解決初中生心理問題迫在眉睫。鑒于此,主要闡述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并針對造成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進行了解決性策略探討,以期為初中生身心積極健康地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體表現;解決策略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體健康”問題受到了社會及人們的廣泛關注,而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在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對其進行了系統的定義。會議中明確指出,心理健康主要指的是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初中階段作為人生生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心理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影響時期,但是由于現階段受外界多方因素的影響,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極易出現心理問題,從而對后期的健康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導致人格缺陷。
一、初中階段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通過大量調查數據分析,近年來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全國約有15%~35%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障礙也達到了25%,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此類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在學習層面,容易產生學習焦慮、消極情緒;在身體層面,容易產生身體不適、疲惰不堪;在情緒層面,容易產生自責、逆反、嫉妒、幻想、自卑等心理表象等。
二、初中階段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從相關數據調查分析可知,初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處于日趨成熟的階段,易受外界多方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一定的偏差。但概括來說,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等是造成當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
從自身因素來說,初中時期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青春期、叛逆期,逆反心理和性格缺陷問題尤為突出;從家庭因素來說,由于受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的和睦程度以及成員的存在情況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問題表現也不盡相同;從學校因素來說,教育機構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視、繁重的作業量以及教師錯誤的教育方式、學習過程中的不良風氣都是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從社會因素來說,網絡等新媒體的不正確使用以及社會生活環境中存在的消極因素,都會對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三、初中階段中學生心理教育的不足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
雖然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教育機構仍重點關注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忽視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即使部分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未能做到物盡其用,學生的心理問題無處排解,從而導致違法亂紀現象屢見不鮮。
(二)健康教育的教師數量和質量都有待完善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頻率與發生數量逐年增加,但是從目前來看,初中教育機構的心理健康教師也大多是由學校團委等部門的教師兼職,由于他們未經過系統化的教育培訓,在心理問題指導以及心理問題解決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實現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結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教育方式傳統單一
現階段,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教師仍采取傳統文化課程的教育模式,即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填鴨式地灌輸到學生的大腦中,從而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對于此類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進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四、初中階段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現階段初中生的心理問題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故此為從根本上規避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并切實可行地對其進行教育,國家有關機構應該提高對初中階段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確保在其心理和生理成熟的關鍵時期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發展。故此,初中教育機構采取了強化心理健康教師的素質能力、提高心理咨詢室的利用率、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以及強化社會以及家庭的積極作用等措施,以保障學生的健康發展。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近年來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初中時期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頻率也在逐年上升,進而對自身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的同時,對于社會的穩定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故此,加強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為重要。除此之外,從另一方面而言,家庭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家長也應該提高對學生的關懷度,規避學生心理扭曲、性格缺陷等問題的產生。
參考文獻:
[1]趙秀娟.心理健康教育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D].武漢大學,2008.
[2]羅曉寧,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探索[D].陜西師范大學,201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