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高中的英語教學中,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教學逐漸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這種教學模式有效激發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同時還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率,為高中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課程改革的進程。就探究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展開分析。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英語教學;運用策略
自從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以來,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回答了在新時代“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問題。因此,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教育任務就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任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高中的英語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學生掌握英語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采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并促進他們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接下來,本文就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思維導圖教學的基本概況
思維導圖的創始人是英國人托尼·博贊,也被稱為心智導圖、樹形圖或思維地圖,這是一種突出發散性思維的圖形類思維工具,是以我們思維的習慣作為基礎,根據某一主題,將其作為主干,再將與之相關聯的部分作為分支,從主干放射出來,再由這一分支繼續放射下一級的分支,以此類推,形成的結構圖就是思維導圖。在實際的教學中,采用思維導圖進行授課,利用圖形、線條、色彩以及符號的組合,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提升學生的記憶力,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使學生擺脫傳統的機械的記憶方式,并充分擴充學生的腦容量,發揮出學生大腦的記憶功能。
二、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便于教師對學生傳授相關的知識
在高中的英語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大大加深了,并且英語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這樣的形勢下,教師采用思維導圖進行授課,便于對學生傳授相關的英語語言知識。
例如,向學生講解介詞時,將該介詞作為主干構建一幅思維導圖,其分支是該介詞的作用與介詞的意思,然后再進行相關用法的延伸,這樣就能向學生全面地講解該介詞的用法,提高學生的理解記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筆記記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課堂筆記記錄的效率,并且這樣還能加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的理解與識記,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認知結構,提高他們對于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效率。
三、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策略
(一)英語詞匯教學
詞匯是高中英語學習的基礎內容。豐富的詞匯儲量也是發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但高中的英語詞匯學習較為枯燥,單純的機械式記憶背誦不利于學生英語詞匯的儲備。如果根據英語詞匯的前綴、后綴以及詞根組成規律,繪制出思維導圖,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記憶詞匯的效率。如以un-、de-、re-等開頭表示正負的前綴單詞,后綴則主要表示詞匯的詞性,而詞根則是構成英語詞匯的核心所在,既可以單獨成詞,也能夠進行組合成為新詞,在思維導圖的繪制中,教師引導學生以詞根為主干,對前綴和后綴進行改變,繪制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找到英語詞匯的構成規律,提高他們單詞記憶的效率。
(二)英語閱讀教學
高中的英語閱讀教學是考試中主要組成部分,在近幾年的浙江高考試卷中,閱讀題型占據了越來越多的比重,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閱讀教學。但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很多學生都抓不到重點,找不到文本的中心詞或者中心句。通過引進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快速找到所閱讀材料的主旨句,從而提升學生閱讀的效果。比如2018年浙江英語高考試卷第三大題,第11題的第三個小題: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text?這道題我們就可以根據本段閱讀材料,找出材料的主旨句,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從而得出結論,選出正確的答案。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繪制思維導圖,這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英語語法教學
語法教學在高中的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并運用英語語言的基礎。但是英語語法知識點較多,而且彼此間的關聯性又較差,不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而通過采用思維導圖制作出語法的模板,能有效加強學生對于英語語法知識理解和記憶,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思維導圖進行授課,不僅能活躍課堂的氛圍,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使他們更了解高考,適應高考,并發展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應積極采用思維導圖進行授課,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周燁.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芻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8):74-75.
[2]胡潔.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農村教育,2018(14):82-8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