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強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也應該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研究能力以及掌握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應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手段開展歷史教學,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基于此,對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用研究性學習手段開展教學進行分析。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歷史教學;教學應用;教學分析
在高中生的學習過程中,歷史教學可以說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門學科。開展歷史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但是在應試教育理念下,大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會注重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忽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使得教學中存在較多的問題。所以,教師就需要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優化,合理地將研究教學與歷史教學進行結合。
一、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了歷史教學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當前我國高中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仍舊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加以過分的關注。在此理念下,教師就會應用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實施教學,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硬性記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只會關注學生記住了多少知識,卻不會關注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此外,在此模式中,由于長時間無法感受到教師的關注以及重視,學生還會產生抗拒學習以及厭倦學習的心理,進而會影響自身的學習質量。
(二)教師的教學素養影響了歷史教學
在當前的教學理念中,雖然大部分教師已經開始意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也開始意識到探究性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其自身教學能力以及教學素養的影響,使其存在一定的惰性心理。一些老教師認為,自己已經老了,沒有精力去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所以就會繼續應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一些年輕教師認為,應用新的教學手段實施教學,需要耗費自己大量的研究時間,同時還需要承擔一定的教學風險,從而也不會對其進行嘗試[1]。
二、如何應用研究性的學習手段開展高中歷史教學
(一)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提問
首先,與其他教學模式不同的地方是,當教師在借助研究性的教學手段實施教學時,學生會從原本的被動地位轉化為主動地位。而利用研究性手段開展教學的目的也就在于此: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其形成一定的核心素養。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是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硬性地將知識塞進學生腦中,要求其進行死記硬背。但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夠暫時地記住知識,無法深入理解知識。所以,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就需要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2]。
比如,當教師在講解與四大發明相關的知識時,就可以按照以下方式開展教學,鼓勵學生自主進行發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假如說,當年沒有把四大發明引入歐洲,那么站在科學技術發展的角度上來說,中國有沒有可能更早地領先于歐洲國家?”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分析。由于學生自身學習能力以及知識儲備有限,所以在思考的過程中會不自主地對教師進行提問,以保證分析的順利進行,從而其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質量也會得到發展。
(二)為學生營造合適的氛圍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當教師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時,其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分析,同時也需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思維的提升。所以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對知識點進行剖析,結合不同的思維理念進行講解,為學生創建不同的教學環境以及教學氛圍,以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比如,當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梭倫改革”這一部分的知識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創建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小組劃分。比如教師可以按照興趣以及能力將學生分成三個“陣營”,并對其陣營進行等級規定。同時,教師還需要選出一門專門的學生,要求其扮演“仲裁人員”。在正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陣營為單位向仲裁人員進行匯報講解,描述自己的陣營性質以及規模,以此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知識的內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綜合學習能力[3]。
(三)將教學與生活進行聯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歷史也是生活,不過是一種與我們當今時代相距較遠的生活。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教學與生活相連接,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思考,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比如,當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與“歷史文化遺產”相關的知識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生活中的物品進行觀察,尋找可以被視為“文化遺產”的物品,對其進行描述總結,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中,當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不應該過分地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實施單向教學,而是應該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應用研究性的教學手段實施教學,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以及分析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質量以及學習能力的共同提升。此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為學生提供趣味性的教學氛圍,以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周后勤.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華夏教師,2018(10):42.
[2]王星.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南京師范大學,2015.
[3]陳潔平.試論新課程下歷史學科課堂內的研究性學習[D].華東師范大學,2010.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