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才
摘 要: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雙重要求下,我國高中數學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如“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等多種方式優化課堂教學,從而推動數學教學的發展。首先分析了“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內涵,其次說明了“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意義,最后提出了高中數學“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具體實踐,表達了看法和觀點,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提供意見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模式;“學案導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發展的不斷深入,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優化課堂教學。現代教育要求教師采取全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進行教學,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增強教學的實際效果。對于高中數學這門理論性、邏輯性強并且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科來說,更需要教師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內涵
“學案導學”,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將學案當作教學的載體,將導學作為一種常規的學習方式,將教師的指導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將學生的主動學習作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從而保證在師生的共同合作下完成“教”與“學”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根據教師設計的導學案來自主完成教學任務,在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及時提出自己的困惑或問題,或者是自己的看法,師生一起來進行探討,共同研究。“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導學案,并且提出自學的要求,然后安排學生自學教材,完成學案中的有關任務和要求,之后全體師生再進行討論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漸發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進行精講釋疑,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并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反饋。最后就是練習鞏固,讓學生對知識進一步消化吸收,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技能。
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方面,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能夠充分激發出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問題的探究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自學后進行的交流討論環節,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合作交際能力,同時還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認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對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來說至關重要;另一方面,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對于提高教學效率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高中數學“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具體實踐
(一)結合教學目標與實際需要設計導學案
教師首先要對教材進行反復琢磨和推敲,深入地研究教材,明確教材各個章節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掌握教材的編排結構和知識體系,列出框架,找到教學重點和難點,基于此制訂出本節課相應的教學目標,并聯系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將二者結合起來設計出便于學生自學的導學案。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時,教師要先讓學生自學不等式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義、特點及算法等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印象和思維。
(二)引導學生根據學案內容進行自學并討論交流
教師在完成了教學內容導案的編寫之后,要在正式上課之前發給學生并提出要求,讓學生根據學案進行自學。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對問題進行思考并反饋,同時在討論環節師生之間還要積極進行交流討論,從而進一步把握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探究不等式的推導過程,然后再組織全體學生探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推理及算法過程,各自交換意見,最后總結出一般規律。
(三)根據教學情況設計學案練習題,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高中數學的學習光靠課堂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多練題才能達到對知識的鞏固和提升。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情況和課堂反饋來設計學案練習題,不斷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題技巧。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為例,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幾道課后練習題,讓學生勤加練習,從而不斷熟悉該不等式的算法規則,輕松提高解題能力。有效的練習能夠幫助學生強化知識上的不足,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和水平。通過課后學案的反復練習,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并在練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問題,進而能夠進一步掃除知識盲點,不斷提高學習成績,提身數學能力與水平,這對學生來說不僅能夠充分增強學習的信心,也能夠進一步增加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強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對任何一個學生和教師來說,課堂教學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是教與學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一言堂”“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現了出來,使二者緊密結合、和諧統一,能夠發揮出學習的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任陳蓮.“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下普通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程琛.高中數學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4(28):135-13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