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妹
[摘要]構建以學為核心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意義顯著。小學數學“助學課堂”教育體系的創新在于對教學內容的優化,對教學方法的改進,對教學結構的調整,回歸師生角色,改寫課堂審美,提升教育價值并調試評價視角。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助學課堂
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的內在原理包括將“教”和“學”均引向更高層次。學習過程主要體現在對于知識體系的理解和對知識經驗的傳承,而此項構建活動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其具有一定的社會性,需要師生共同成為一個集體,從而為構建新認知結構奠定基礎,因此,應使課堂成為“助學”場所。
一、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的重要主張
小學數學“助學課堂”主張學生以教師所設計的助學單為基礎,學生獨立自主進行學習相關研究,從而實現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主張為學生創設更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借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主張學生在同學間展開交流與互動活動,在課堂中積極質疑、辯論、補充,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批判意識,加強學生的交流能力;主張教師根據學生需求制定教學方針,對學生進行有效點撥和啟發,使模糊的概念逐漸清晰,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程度;主張精致細膩的課堂審美教學,追求主體的力量美、創造美、震撼美。“助學課堂”已經完全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不再遵循基本而乏味的教學環節,而是構建起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如何學習進行深入研究,為構建學習共同體及實現幫助試教學創造良好條件,從而幫助促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的創新策略
1.優化教學內容
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對于知識結構的認識與理解也是完整的,對不同知識點的掌握不應孤立看待。對此,對學生的教學也應適當跨界并作出一定的整合。“助學課堂”當中,應整合的核心內容是“教學+”,而此種整合方式的基本原則,也是基于實踐項目開展的,通過信息手段進行深入研究。在“數學+”中,所含內容有數學工具、數學閱讀、數學繪本以及跨學科的整合等,而在培養學生整體視野以及相關意識的過程中,這些手段與方式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學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得以提高,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成績顯著提升。
2.改進教學方法
“助學課堂”主要強調師助、自助與互助,也就是教學應以學生的學習為出發點,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對于師助,應發揮教師必要的作用,對學生進行適當點撥,使模糊的問題更加清晰,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并使零散的知識點組成知識結構體系;對于自助,應以教學主題作為核心,通過向學生提出開放性的大問題,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學習能力;對于互助,應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使其能夠自行補充和辯論,并提出質疑,促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數學概念。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對話學習方式,改進原有教學方法。
3.調整教學結構
“助學課堂”的出發點是學生,更應保持對學生學習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視。而實現這一重視的基礎,就是明確學生在學習中面臨的具體困難是什么、學生的認知障礙是什么、教師需要通過怎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問題。教師必須真正做到從學生角度出發,才能促使“教”更具針對性。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對課堂問題進行預先研究,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則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對問題進行補充和探討,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有詳細了解后,就能制定出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4.回歸師生角色
“助學課堂”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及工作內容進行重新設計,提升教學質量。而“助學課堂”也重新設定了學生角色,學生不再處于“被學習”的地位,而轉變成主動學習的角色,做到會自學、會思考、會合作、會表達等。另外,因學生能夠在“助學課堂”教學中更直接地與知識產生聯系,因此,教師可以排除一些教學的中間環節,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5.改寫課堂審美
“助學課堂”所表現的課堂生態,包括笑聲、掌聲和辯論聲,學生只有在課堂上表現出求學若渴、積極爭辯的態度,才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深植。通過“助學課堂”模式,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認知也發生了改變,從課堂到學堂,從預設到生成,從單向問答到立體互動等等,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在課堂上交流、溝通,從而實現對教學結構的解構與重建。“助學課堂”對課堂審美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審美作出了相當程度的提升,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6.提升教育價值
“助學課堂”更重視對知識和知識意外內容的關注,使學生能夠“將知識帶走”,而這也是學生所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助學課堂”始終堅持以學生自身的發展為核心,強調教育的科學視角和學生視角,從而做到了以學生為核心、以研究為核心以及以合作為中心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與發展,找到相應的學科支撐。課堂不僅包含了自信的展示和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學生能夠通過提問和爭辯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
7.調試評價視角
數學課堂是一個有機且關聯的整體結構,從而實現知識體系的相互滲透,因此對數學的研究不應將其拆分成單個零散的研究項目。對于“助學課堂”的評價,必須通過生態理念,在動態開放的整體視角下進行審視和研究,使得對于課堂的評價符合真實的課堂狀態,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逐漸回歸合理與理性。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重視學生間的和諧與合作,實現教學的動態發展,做到對教學整體開放,從而重視“助學課堂”中師生的發展,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
三、小學數學“助學課堂”帶來的變化
1.教師的變化
教師角色從“進”發展為“退”,從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和欣賞者,從傳授轉變為授業與解惑并存。教師的教學理念也在此過程中悄然發生著變化,從原本的滿堂講到如今的針對性教學,從長時間、大規模教學發展到點穴式的突破關鍵問題教學。在這樣的轉變下,教學雖然更加輕松,但教學質量卻得以大幅度提升,并且學生的幸福指數也成倍增長,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
2.學生的變化
學生由過去單一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課堂主體,成為小老師、小辯手、小偵探,不再拘泥于“被學習”,而是更加主動地追求知識和真理,并且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得以快速提升。學生逐漸學會了自學和傾聽,并懂得思考問題、提出異議、展開合作。此外,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方式也得以轉變,變得不再完全依靠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答疑解惑,而是更多地參與到與知識的直接接觸中,使學生能夠以更加開放、多元的方式,解決數學問題。
3.課堂的變化
小學數學課堂結構也得以顯著改變,由學科的知識體系為脈絡的邏輯結構,到學生自主學習為線索的邏輯結構。而教師對于課堂的傳統認知也在“助學教學”模式下發生了改變,此外課堂審美也因此出現了顯著變化,更重視主體美、力量美、創造美。
四、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的內在原理
1.“助學課堂”將“教”引向更高層次
對于“教”,可以分為三個不同境界,即事實性講解、誘導性提問和不教之教。事實性講解是一種替代性的教學方式,但僅能做到誨人不倦;誘導性提問是一種引導性的教學手段,將學生引向已知結論,但也缺乏創造性;不教之教則主要向學生提供適當的材料,從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促使學生通過個性化方法對問題以更加具有創造性的方式加以解決。
2.“助學課堂”將“學”引向更高層次
“助學課堂”實現了對多種學習方法的創新,使學生原本從單方面接受知識轉變發展為探究式學習。這一模式改變了學生以往單方面接受知識內容、被動聽課、只能思考小問題的學習弊端,而發展為獨立判斷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積極討論并能夠思考更高層次問題的學習意識,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科學素養的培養來看,實現“助學課堂”可以讓學生對待問題更加實事求是,秉持懷疑與批判的態度,不斷探索創新。而從學生學習角度來看,“助學課堂”能夠使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思考,促進學生提問與溝通,增強學生的交流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衛東.小學數學翻轉課堂中助學單的運用[J].新課程 小學,2017,(10).
[2]楊小娟.淺談“五學法”下的小學數學“卓越”課堂[J].科學咨詢,2015,(16).
[3]賀宏燕.《小學高年級數學整理與復習的實踐性小研究》研究報告[J].中外交流,2017,(30).
[4]諸錦娟.圖式教學讓數學課堂熠熠生輝[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07).
[5]糜云.利用助學課堂綻放學生精彩[J].小作家選刊,2016,(32).
[6]張克菊,邢潤蘭.高山仰止 心向往之——聽助學課堂《解決問題的策略》有感[J].華夏教師,2015,(10).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