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明
摘 要:校企合作是新工科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是優化資源的有效手段,是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途徑。目前,工科院校基本上都有推行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建設,但我國高校在校企合作的層次、深度、質量都與社會的需求不匹配,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工科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要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在高校已經形成,但是工科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思維、熱情和積極性都需要加大力度培育。本文結合當前工科教育新形式,通過分析校企合作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工科學生在創新創業中存在的問題,對我校推進工科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校企合作;工科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急需適應社會需求、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培育新形勢下社會需求的創新創業人才,國家大力推動新工科建設,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建設,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實施政策。
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需要積極調動社會、企業、政府和學校全面參與培育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特別是工科類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育,需要校企協同、合作育人,強化企業在培育人才中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企業參與辦學的程度,促進教育和產業的聯動發展,促進供需對接,提升人才培育的質量。
一、我國校企合作現狀及問題
校企合作投入不足,合作不夠深入。校企合作中存在校企雙方重視程度不一致,合作形式沒有進一步根據校企雙方需求進行深入探討和創新,校企雙方投入不足,更多地合作依然停留在傳統的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模式上,而對于人才的培養、技術的研發雙方投入都不足。
校企合作的質量不高,需求對接不匹配。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形式上,需求對接不匹配,造成拓展和豐富校企合作內涵方面做得不足,合作質量不高。學校往往將企業作為實踐教學平臺,完成實踐教學任務,缺乏對企業實際需求的考慮;企業在實習安排上,沒有將學生作為企業員工來培養,只是象征性地讓學生了解企業。
校企合作延續性不強,后續合作動力不強。在校企合作中,校企雙方目標追求不一致,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是希望通過校企合作來招攬人才,解決企業存在的技術問題,一旦短期內校企合作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校企合作就會流于形式,缺乏繼續合作的動力。
二、工科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新形勢,新工科背景下,國家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加大了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的力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但工科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通過多年來從事工科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經歷,發現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創新創業意識薄弱。相對于文科大學生大學期間的學習,工科學生專業學習難度較大,學生更多的是在實驗室內做實驗,較少接觸外圍環境,對國家創新創業形勢的認知不如文科生,學生更多地是為了完成課程研究和實驗,較少轉化為創新創業實踐和成果。
學生創業熱情不高。新形勢下,國家和高校都越來越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但基于工科學生的創新創業難度,加之學生對創新創業具備的素質不足,工科學生愿意創業的熱情不如文科生。
缺少工科創業實踐導師。高校創業實踐的導師更少,高校職稱評定往往看重教師的科研業績。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主要集中在管理類、經濟類等偏文科領域,工科教師研究成果的時限更長,造成工科教師無暇引導學生創新創業,因此工科創業實踐導師更加缺乏。
創新創業教育資金短缺。“互聯網+”等輕資產的項目往往能得到學校的支持和有效的融資,但工科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成本高于文科生,而且項目研究成果轉化資金投入較大,研究成果轉化的風險較大,融資難度較大,致使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降低。
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探索
目前,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促進新工科建設,推進產教融合,培育工科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需要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有效整合校方資源、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實現高校為主體、企業參與的“協調+共享”模式。
(一)協同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新工科培養的是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產業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傳統的培養模式、教育方式、課程體系等都難以跟上產業需求的發展,因此,需要根據產業發展需求調整工科課程體系、改良教育方式,探尋新的培養模式。學校應當面向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協同企業,根據產業需求,調整專業結構,適應技術發展要求,更新社會人才知識體系,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基礎教育,將創新創業課程融合到專業教育,全方位、全過程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企業可以根據產業需求選拔一批學生,成立虛擬班級,配備校企雙方導師,校方根據產業需求將課程內容設置與學校教務部門進行商定,并給予學生專業學分認定,既能培育產業需求的人才,又能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指導。
(二)聯合開展科技類競賽
科技競賽是拓展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育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有效途徑。學生思維活躍、思想前沿,校企雙方可以根據企業市場需求產品,聯合開展企業贊助、學校給予創新創業學分認定的科技作品競賽,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賽熱情,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為了有效地完成校企合作競賽作品,引導學生到企業生產一線研究企業的產品,并為學生配備學校和企業雙導師,全程指導學生完成適合社會需求的創意產品,通過學生展示、校企雙方評委鑒定,挑選出符合社會需求和企業實際的產品,企業根據學生的創意產品進行改良上市。校企雙方聯合開展科技類競賽,既能滿足企業對市場產品的供給,又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攜手建立眾創共享工作室
校企雙方相互協調,建立校方提供場地、多家企業資助搭建的眾創共享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增強企業入校的歸屬感,為企業導師到校指導學生提供固定的場所,為“引企入教”提供培訓場地,有利于增強企業對學生創新創業培育的持續性投入;另一方面,可以為校企合作培育的項目提供孵化場所,為項目指導教師和學生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研討搭建了活動平臺,便于校企雙方導師定期給學生指導,全程化引導教育。
(四)共同培育工科創新創業導師
高校教師注重理論素養的培育,實踐操作能力不強;企業技術人員實踐操作能力強,理論素養和教學手段較弱,因此需要加強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建設。高校應當制定符合學校實情的政策,鼓勵并支持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實踐鍛煉,讓更多的工科教師入駐企業,提升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企業安排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到學校進行理論學習,旁觀高校教師授課方式和手段,準確掌握學生的特點,提升授課能力,條件允許的高校可以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并給予適當的報酬。校企聯合共同推進工科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建設,積極打造“雙師型”創新創業導師隊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2017.
[2]吳文輝,邱傳勇.關于農村中職學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J].學園,2013(08):190-191.
[3]劉麗.國內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現狀的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10):9.
[4]王啟.中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現狀及問題研究——以保險學科為觀察視角[A].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應用創新專業委員會.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應用創新專業委員會科技創新研討會2016年4月會議論文集[C].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應用創新專業委員會: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應用創新專業委員會,2016:1.
[5]張金峰,杜小振,蘇春建,田和強,戴向云,高麗.工科大學生創業能力培育探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6(01):9-11+89.
[6]程琦,劉明菲.研究教學型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學),2013(1):53-55.
[7]李秋紅,張彬.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J].山東化工,2018,47(01):112+114.
[8]呂爽,羅二敏,王櫻琳.校企合作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J].中國市場,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