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 要: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升小學生觀察、思維和寫作等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對文化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的師生來說,作文教學卻成為制約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問題,由于地域及個人閱歷的限制,學生寫出的作文平鋪直敘、毫無創新。本文通過分析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小學作文教學新方法新途徑。
關鍵詞: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對策思考
一、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西部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高度重視,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開始轉變傳統教育思想和模式,牢牢把握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作文作為一種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認識自然、社會、自身并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我作為一名農村語文教師,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踐,深切的感受到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去觀察人和事物,這是大多數學生存在的通病,而他們解決的問題的方法很簡單,或直接抄襲各類作文書籍上相同命題的文章,或照貓畫虎、費盡心思胡編亂造。我們的學生長期生活在農村,卻“觀察”不到自己周圍的山清水秀、藍天白云,更“體會”不到農村環境中的樂趣。
二、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困難及原因分析
(一)作文教學重視不夠
由于受地域的影響,部分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把教學重點和主要精力放在“認”、“讀”兩個方面,對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認識缺位,導致作文教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開設的作文課流于形式,未發揮應有的作用,使得學生的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無法得到提升。
(二)教育理念陳舊滯后
農村特有的環境狀況,導致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依然停留在傳統教育階段,沒有根據時代發展變遷的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模式,很多語文老師不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仍以課堂為“主戰場”,只重視課本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放飛學生到優美自然環境中學習、感知的重要性,給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影響。
(三)目標定位不準確
小學作文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學生能正確的使用通俗優美的語言來表述自身情感,而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教師長期耐心細致的輔導。針對作文教學短時間內無法做到成效顯著,很多教師就采用模板式教育方式,學生按范文寫作,只要“讀的通”就行,作文是否表達了學生的真實情感要求不高,這樣的結果就是作文教學枯燥乏味、毫無新意,學生缺乏寫作的熱情,作文東拼西湊、缺乏應有的童趣。直接影響了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
(四)學生習作語言匱乏
受生活環境的限制,農村小學生在習作語言積累方面無法與城市小學生相比,大部分農村學生日常活動范圍有限,看到和接觸的人和事物很少,對新生事物知之甚少。特別是,目前,留守兒童增多,大多數孩子與祖父祖母一起生活,語言方面的交流僅限于日常生活起居。這就造成習作內容與生活脫離,語言途徑狹窄,有的是濫竽充數,有的是糊編亂造,還有的就是抄襲范文。
三、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對策的思考
(一)注重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近年來,農村小學都配發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由于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用于作文教學中,可以提升學生的注意力,開拓學生的視野,調動他們的寫作激情。
(二)注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觀察是寫作的基礎和門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確觀察的目的、順序、重點,引導學生注意力指向觀察對象,利用視覺、聽覺、嗅覺等感覺器官,發現和記錄事物差別和本質特征,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表達出真情實感。
(三)注重積累寫作素材
積累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前期和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摘抄名言、佳句。教會學生從社會中積累原始素材,提醒他們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學會評價鑒賞美丑、善惡。采取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參觀、游覽,使學生多接觸大自然,開拓視野,積累寫作素材。
(四)用好課外閱讀平臺
課外閱讀是學生拓展視野、提高寫作的重要方法。目前,農村小學都配發了諸如中外名著、古今人物故事等適合學生課外閱讀的各類優秀書籍。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參與課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和語文的魅力,同時教會學生將這些素材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并在寫作中加以應用,來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在作文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寫作。只有讓學生積累豐富的素材,學生寫出的文章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更多的是有著他們自己親身體驗、真情實感的文章。只要具備了這兩點,再加上教師的細心指導,學生的作文質量就會提高,作文教學就會達到預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
[2]何毅.農村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