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勇
摘 要:近年,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的重視,更注重對我們下一代的基礎培養和健康的投入,體育與健康課程也進行了多次的修訂,新課程標準對于提高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起到積極的意義。本文就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轉化,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開發,角色的轉變,情感的互動,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等進行論述。
關鍵詞:體育課程;課程實施;情感互動
體育課程是一門公共必修課,學生通過合理和科學的體育鍛煉,實現身體健康,提高身體素質和體育素養。它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
課程實施要求實施者進行一系列關于個人習慣,行為,課程重點難點,學習空間和課程設置等進行組織和調整。它將變革引入實踐。本文認為要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課程目標體系
根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結合社會需求、素質教育和實際情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目標的達成來統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來實現課程學習目標。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安排
實施者應根據學科的特點,學校的資源,區域的傳統文化活動以及學生的愛好和興趣,認真編制和實施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計劃。
(1)確定實現掌握運動技能和身心健康的目標。
(2)確定教學內容和課時比例應充分考慮教學目標和場地條件。
(3)根據年級教學目標和內容制定學年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和單元教學計劃。
(4)明確教學內容的小時比例原則。
(5)教學內容的結合與配合有利于掌握運動技能和身體發育。
三、角色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準備活動→教師解釋演示→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點評結束。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教師為中介,以教師為中心和主導,學生參與和配合的積極性不高,忽略和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新的課程標準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參與,提倡的是快樂體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與之格格不入,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新觀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興趣愛好,個體差異,激勵學生自我學習的積極能動性,并組織有效的教學。
四、情感的互動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通過教學和教學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灌輸給學生。教師擁有絕對的權威和話語權。這樣扼制了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忽略學生的情感互動,更不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發展。學生被動的接受和學習,學生的需求得不到關心和重視。
皮亞杰說:“沒有行為模型(即使它是明智的)是不包含情感因素作為動機。”心理學認為情緒是客觀事物是否滿足人們的需求,愿望和意見的心理體驗。教師應該充分關注和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不管是在課堂中或者課余時間,都應該注重和學生的情感互動。“親其師而信其道”,如果學生和教師之間有充分的情感交流,情感上了解、尊重和信任教師,就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該教師的教誨。比如,本人曾擔任了某班的體育課工作,而這是一個班風、學風 “聞名于校”的“差班”,在實施體育課程之前,我做了充足的準備工作,向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師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后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方案。該班學生喜歡打籃球,不喜歡跑步,我就主動和學生接觸,在課堂中投其所好,不但注重對學生進行籃球教學,還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如:分組比賽的模式等,在實踐中融入理論知識,適時的指導和灌輸籃球的知識,讓他們從玩中學、學中玩,也迅速增進了和學生的感情,從專業技能上令到學生信服,從心理上更好的接受了教師。從身體爆發力、耐力等引導學生要打好籃球,就要有更好的身體素質,進而激發學生更積極的進行田徑方面提高身體素質練習的體育活動。
五、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新的課程標準和教學模式提倡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關注學生的身心需求、個性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積極性,這就要求我們實施教學時要注重教學的方式方法、加強學生的情感交流來實現教學目標。
本文幾點例子予以說明。
1.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比如:我們在進行投擲教學的時候,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由教師統一指揮“鳴第一次哨:推球——鳴第2次哨:撿球”的填鴨式教學,學生顯得十分被動,缺乏積極性、練習密度小、遏制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讓學生各自分散進行投擲練習,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嘗試投擲,體驗其中的差別,然后再集中學生做標準式的投擲示范,最后統一學習和練習標準的投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及時接受評估和表揚,以確定更有效和合理的投擲方法。教師巡回指導、點撥。
2.建立團體合作精神
給學生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分小組進行自我學習和探討,通過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觀察、學習、糾正,以達到團隊合作和相互提高的效果。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行動質量,發展社交溝通技巧。
3.注重學生個體差異
遵循體育教學的客觀規律。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使得絕大部分同學都能在體育課程中體會到運動帶來的快樂和滿足,并學習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
體育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根據學校的條件、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制訂適合于本學校的學生的課程內容,師生共同努力,并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本,更好的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貫徹“快樂體育,健康體育”的理念!
參考文獻
[1]馮忠良等.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3]吳慶麟.教育心理學——獻給教師的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班尼.教育社會心理學[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5]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陳會昌.道德發展心理學[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7]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張大均主編.教學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