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數學承上啟下,銜接了小學階段對數和形的初步認識和簡單計算,又為高中較為高深的代數和立體幾何階段打下基礎,可謂階段特殊,地位關鍵。對初中生來說,這階段的數學學習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且存在一定難度,跨度較大。如果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原本就對略顯枯燥乏味的數學提不起興趣的學生會更加畏懼數學。加上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較強,因此,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創設引導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本文就初中數學問題情境創設做簡單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情境;以生為本;思辨精神
《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數學教學要創設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輔助教學的要求。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數學教學重要的輔助方式,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的參與,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考,在思考中培養學生的質疑和思辨精神,在精神滿足中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成就感,在興趣十足的動力催動中使他們暢游數學世界。由此可見,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重要性。
一、 “趣問”——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數學學習動力
情境教學已逐漸成為各個學科課堂教學的常用手段,它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如此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數學課上卻少見使用,究其根源在于許多教師傳統教學思想根深蒂固,教師本位觀念嚴重,認為數學是嚴肅的、科學的,不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來襯托。他們忽略了“以生為本”是教育改革大勢所趨,漠視現代數學教學理念的更新換代。一堂輕松愉快但積極向上的數學課,不但是更好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更是初中學生年齡特征和實際學情的需要。他們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對數學的認識還停留在小學階段的簡單數、形認知和計算階段,對初中數學難度的提升準備不足。久而久之,對數學畏懼心理日益嚴重,形成“越難越不學,越不學越難”的惡性循環。因此,教師應當通過精心設計的趣味式問題情境進行課堂導入,淡化學生對數學的畏難心理,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為課堂教學創建輕松氛圍,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認識三角形》時,針對初中學生的“追星”現象加上大多數學生對姚明都耳熟能詳、十分喜歡,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問題情境。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姚明的照片,并在旁邊附上姚明的秘密檔案:姚明身高226cm,腿長 141cm,體重125kg,臂展達到了驚人的221cm。并據此提出問題:有記者說姚明的步子非常大,一步能跨過不止3米的距離。你覺得記者的說法可能嗎?談談你的理由。問題提出后,非常吸引學生,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此時,應當趁熱打鐵加以引導:大家學習了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后,就能發現姚明的兩條腿和地面之間構成了三角形,很容易就能算出姚明的步子有多大了,到時候我們再來算一算。有趣的直接目標擺在眼前,加上教師創建的輕松的課堂氛圍,學生的興趣和動力都非往日可比,一個個神情專注、干勁十足地投入到《認識三角形》的學習中去。通過創設的趣味問題情境,經過輕松而嚴謹的課堂教學,不但解決了姚明步距的問題,更突破了三條線段滿足一定條件才能構成三角形這樣一個課堂知識難點,課堂教學效果極佳。
二、 “實問”——倡導生活數學,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陶行知先生積極提倡“生活教育思想”,他認為任何學科的教育都來源于生活,初中數學自然也不例外,相當多的數學問題就是實際生活問題的模擬或數學化。數學教師應當依托教材,將問題情境的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認識數學,在數學中體驗生活,將數學學習所得合理地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設計問題情境時應從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進行切入,選取生活中的常見素材,力求將現實生活問題數學化,并且具備真實性、全面性。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遍地有數學”“數學中處處現生活”,豐富他們的數學生活體驗,引發共鳴。讓學生親身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獲得成就感、滿足感,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數怎么不夠用了》教學時,教材中負數的導入方法是知識競賽計分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可以設計更為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問題1:小明同學有10元零花錢,他打算用這筆錢購買筆記本,若每本筆記本售價為3元,則買2、3、4本時分別剩余多少錢?請用算式表示。
問題2:氣象臺發布大幅降溫天氣預報,明天的氣溫要下降8~10℃,假如明天早上七點時的氣溫是8℃,則當溫度下降8℃、9℃、10℃時,明早七點時的實際溫度應該分別是多少?用算式表示。
在解決這兩個與學生生活經歷聯系較為緊密的問題時,學生很輕松地就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他們表示結果不夠減的話可以用負數來表示,并紛紛列出了算式10-12=-2、8-9=-1、8-10=-2,即還差2元、溫度降為零下1℃和零下2℃。同時,教師告訴學生,中國古代時人們也是在實際生活中遇到不夠減的情況才引入了負數。通過兩個與學生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的問題,順利解決了負數如何導入的這一難點,使原本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為學生對負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生活基礎。
三、 “思問”——發散數學思維,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的學習是系統化、體系化的,教材前后甚至小學初中高中的很多數學知識都是相互關聯、前后呼應的。數學的學習經常是“溫故而知新”的過程,在溫故知新的過程中,貫穿著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應當以舊知識為基礎開發新知識,并將數學思想貫穿其中。通過“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數學思想應用”這個過程,鼓勵學生數學質疑思想和思辨意識的成長,培養其分析問題和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舊知識進行補充完善,結合新知識進行知識結構重組,實現新舊知識的融合和深層認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中,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形成“數學化”意識,化數學學習的“被動”為“主動”。這種新舊結合啟發式的問題情境設置,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繼承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寶貴經驗,又吸收了西方現代教育思想的精華。
比如在進行《同底數冪的乘法》教學時,教師設計如下的問題情境:
計算:(1)102×102 (2)102×103
這個問題很簡單,學生迅速計算出了結果,此時教師提出啟發式問題:你對102×102=104可以設計出幾種猜想式的計算方法?從中找出兩道題結果都正確的計算方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生生交流,得出了第一題兩種結果都正確的計算方式:102×102=102+2;102×102=102×2。但學生通過第二題的思考和交流得出102×103=105,從而否定了后一種計算方式。這個問題情境的設計以學生已學習過并掌握的乘方和乘法舊知識為基礎,通過巧妙的啟發式問題設置,配合教師的合理引導,使學生與他們的正常思維方式產生了激烈的認知沖突,從而形成了同底數冪乘法的初步認識,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打下了基礎,做好了鋪墊。
在此基礎上,繼續對課本上的如下問題進行發散式探究和總結:
計算:(1)105×108;(2)10m×10n;(3)2m×2n;(4)am×an(m、n均為正整數),總結同底數冪相乘的規律。
在數學課堂的問題情境設置環節中,想要達到好的引導效果,除了上面三種思路外,教師首先要深挖教材提供的情境設計,同時及時捕捉學生的新思維、新發現,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并經常與其他數學教師進行交流,取長補短。
四、 結語
數學課堂的問題情境設置是教學環節的開端,“萬事開頭難”。但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創設高效的數學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增強其學習動力,并有效抑制他們對數學的畏難情緒和恐懼感,使數學變得更為有趣。這也對初中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秉承“以生為本”“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等教學理念,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方針實施數學課堂教學,是當今初中數學教師應該研究的主要課題。教師應當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方法,精心導入問題情境,真正把數學問題問進學生的內心深處,使學生對數學問題產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求索欲望,并將其轉化為對知識的渴求和自主學習的動力,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問活初中數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魏玉華,董林偉.以情境之土·育問題之花·結思維之果——例談初中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原則[J].中國數學教育,2017(7).
[2]耿萬輝.初中數學問題情境創設教學實驗效果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
[3]李菊花.簡析初中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7).
[4]沈軼群.創造初中數學問題情境的原則與攻略[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7(1).
作者簡介:
黃澤祥,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德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