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課堂討論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遵循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有利于課堂的順利進行。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討論進行研究,對其具體的實施策略進行簡單闡述,希望通過努力,實現高效、互動的小學數學課堂,將課堂討論的優勢發揮至最大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討論;實踐研究
課堂討論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實現課堂互動的最主要形式。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巧妙的設計討論環節,能夠有效地調動課堂氣氛,學生通過討論和探究,開闊自己的思維,拓展知識面,在有效的探討過程中,增加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形成高質量的溝通和交流,拉近師生間的感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活動的過程中,提高了團隊合作意識。現如今課堂討論形式已經被廣泛應用,其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文從問題設計、討論形式、引導思路以及總結結果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全方面的對“討論教學”進行闡述,借此提高課堂的互動性,提高學生思維和靈感,實現有效地課堂教學。
一、 精心設計問題,引發討論熱潮
其巧妙地設計有效地提問方式,是搞好教學活動、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因此,教師要精心的設計問題環節,借助高質量的問題引發學生討論的熱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精彩討論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億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中呈現一則新聞:……截至目前,我國的總人口量達到了1295330000人,占世界總人口的……其中北京人口13819000人,西藏2626300人、四川83290935人……教師請一名學生朗讀這則新聞,學生在讀到數字時停頓了下來,教師問其他學生有沒有認識的,學生們都有些遲疑,于是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出數字的位數: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讓學生依照黑板寫在本上,接著教師說:“請大家依次將這些數字依次對應的寫下,并且思考哪些地區的人口最多,哪些地區人口最少?”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將數字對應的“數位”依次排列開來,與小組成員進行探討,尋找最終答案。
二、 豐富討論形式,調動課堂氣氛
形式多樣的課堂討論,不僅提高課堂討論環節的趣味性,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采取豐富的討論形式,推動課堂進度,調動課堂氛圍。
例如,在學習《認識公頃》一課時,教師在大屏幕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簡單的描述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分別有多大?根據前面所學知識,與小組同學進行討論。學生與小組成員進行熱烈的討論,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很快得出結論。接下來教師在大屏幕中展示一些等式,如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教師讓學生們進行討論,看看這些等式間存在什么必然聯系。要求學生們以“問答”形式進行討論,比如學生1:“已知:1米=10分米,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有什么關系?”學生2:“已知1米=10分米,因此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之間是平方的關系”學生1:“已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3平方米=( )平方分米?”學生3:“已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3平方米=300平方分米。”……
三、 引導討論思路,提高數學思維
課堂氛圍需要師生的共同維護,教師要做好學生思維的“指揮者”,巧妙地設計一系列手段,引領學生的思路,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學習《小數加減法》一課時,教師在簡單的帶領學生認識小數之后,在大屏幕中列舉出一些小數的加減法算數式,如3.5+6.5=( );1.6-1.1=( )……學生看到這樣的題目時面露難色,于是教師在黑板上將這兩對小數進行板書(以豎式形式進行板書)。學生看到后有些疑問,于是教師簡單的傳授關于豎式的運算法則后,帶領學生一步一步地進行推算:“首先我們要將小數的小數點對齊,再進行數字的加減法運算,運算的過程與我們平時的運算一樣,先從小數位算起,3.5+6.5先將兩個5相加,大于十的向前進一位,最終得出幾呢?”學生:“10。”教師:“我們現在還用不用加小數點呢?”學生:“不用!”接著,教師多出幾道題與學生進行討論。
四、 總結討論結果,啟發數學靈感
總結和反思是規避錯誤的最重要途徑,在實施討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查漏補缺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實現高質量的課堂討論,啟發學生的數學靈感。
例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一課時,教師以“動物園找坐標”為情境,讓學生們進行討論研究,在活動結束后,讓學生們簡單的總結自己這堂課的收獲,學生1:“本節課重要學習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位,通過實踐活動,我進一步地了解到方位對于現實生活的作用,本次學習我的強項在于……我的弱項在于……,課下我會對這一方面內容重點學習,多加練習……”教師在每次的學習后都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方便學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在總結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眼睛,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或者教師讓學生們進行互評,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要求每個學生對自己的小組成員進行“評價總結”,學生1:“今天我們組在討論方位的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過程中我組的小明同學通過翻閱課本結合現實,進行了有力的論證,在經過我組多方面的考查以及老師的幫助下,證明小明的論證是正確的,通過這場討論,我認為最有利的證據便是書本和生活常識,小明的生活常識很廣,也勤于思考,這一點我要向小明同學學習,我組的小紅同學善于提出疑問,她所提出的疑問都是具有建設性的,通過我們的不斷的驗證,最終一一破解,我組的小強同學最善于總結和歸納,他將本課知識點以及拓展知識等內容進行很好的歸納,并創設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圖,我要向大家學習,取長補短,不斷地提升自己。”
綜上所述,課堂討論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中的“主體性”,對素質教育的實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在實施課堂討論之前,必要深刻的認識課堂討論的重要性,了解課堂討論對于課堂教學的必要性,基于這一點,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個體性,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案,提高課堂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海麗.小學數學課堂有效討論的策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6):30-32.
[2]王桂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討論的組織[J].赤子(中旬),2014(2):271.
作者簡介:
周建花,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平和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