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華 王孝嵐
關鍵詞:教學設計,學習板塊,有效教學,教學內容,認知邏輯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9)05-0055-04
教學設計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根本目的活動,因此,教學設計也可以理解為追求有效教學的方案。學習板塊是指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從不同角度有序安排數次呈塊狀分布的學習內容的活動板塊,即塊狀排列的學習思維路徑。據此,筆者認為,教學設計應重視對學習板塊的研究,板塊設計應緊扣學習主題、合乎認識邏輯、凸顯學科素養,以優化教學內容、強化教學結構、亮化教學活動,最終實現有效教學。
一、板塊設計應緊扣學習主題
有效教學是追求教學效果的活動。所謂教學有效果,應是在教師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進步和發展。新課改背景下,整合、協調地理解學習主題是學生進步和發展的基本內涵。正如鐘啟泉教授所言:“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單元設計—課時計劃”這是環環相扣的教師教育活動的基本環節。那么,板塊設計應指向以學習主題為本的教學內容,做到“模塊主題—單元主題—課文主題”環環相扣。
(一)板塊設計應緊扣模塊主題
緊扣模塊主題著眼于在教學中用幾類板塊引導學生整體研讀、理解、感悟模塊,著重克服目前歷史教學中肢解課文、零敲碎打等弊端,有效達到全面了解歷史發展進程的教學要求。其要義就是在板塊設計中牽動對整個模塊的理解。下面筆者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為例進行說明。
必修一的定位是政治史—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據此,在設計本模塊任一課時的學習板塊時應緊扣“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這一主題。以必修一第19課《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例,某教師做了如下板塊設計:1.風云突變倒沙皇;2.臨機應變定道路;3.時遷事變建政權;4.通時達變辟時代。通過以上四個板塊,緊扣一個“變”字,學生就基本明了了俄國政治制度曲折的發展歷程,以及在俄國整體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和影響。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從模塊主題入手的學習板塊指引教師設計出鮮明的教學思路:凸顯歷史主題、明晰重點線索。如果我們能大面積地運用此類板塊設計,同時又在教學中有機安排各類研讀材料、識讀地圖、品讀史論等教學活動,那就可以大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板塊設計應緊扣單元主題
所謂板塊設計應緊扣單元主題,就是用數塊板塊串聯或貫穿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它要求對單元內容進行整體處理并從中提煉出清晰的教學線索,從而有效地簡化教學頭緒。此類板塊設計的基本要領是:通過對單元主題的認真分析,找到一個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線索,把理解、討論、解決這個線索問題作為中心目標,圍繞這個中心線索進行板塊設計。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科學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很明顯,這個單元的突出主題是社會主義。那么在設計本單元課文的具體板塊時,應巧妙抓住“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去縱橫連貫課文內容,帶動學生對整個單元的整體理解。《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一課,某教師將本課的立意定位為“永不褪色的理論,永遠矗立的豐碑”,使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直面學生。在此基礎上,該教師將本課分為三大板塊:1.當理論遭遇現實(現實與出路);2.當現實面臨選擇(理想與現實);3.當選擇歷經風雨(出路與挑戰)。通過以上三大板塊,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這一關鍵問題從單元整體的角度來連貫教學內容,牽動學生對全單元的分析理解。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從單元主題入手的學習板塊指引教師設計出清晰的教學思路:烘托單元靈魂,延展主題線索。這種設計的產生主要基于教師對教材的精心解讀,發現教材不同層次的主題,找到最具牽引力的線索。
(三)板塊設計應緊扣課文主題
所謂板塊設計應緊扣課文主題,就是所呈現的學習板塊應逐層深入教學內容,彰顯課文主題。它要求每個板塊著眼解決課文主題某一側面的問題,抑或每個板塊本身就是一種半獨立的微型課。這樣的教學設計,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高中歷史教學雜、亂、繁的問題,通過每個板塊逐級落實課文主題。此類板塊設計的基本方法是:梳理課文內容,剔除和課題無關的部分,淡化和課題關聯較少的知識,并通過幾層板塊一步一步地深入課文主題。
仍以《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例,雖然課文內容還提到了二月革命,但是課題已經明確告訴我們本課研究的重點應放在十月革命上,并且更強調了十月革命的結果是勝利的,因此在分析課文內容的時候,我們應該從若干個層次來解讀十月革命“勝利”的含義。根據以上分析,某教師對此課做了如下板塊設計:1.滿足人民需求的政治勝利;2.實現馬列主義的理論勝利;3.指向暴力革命的軍事勝利。通篇設計,從政治、思想理論、軍事三個方面來把握十月革命的“勝利”,每一板塊明確地突出了學生需要探究的問題。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從課文主題入手的學習板塊指引教師設計出創新的教學思路:整合課文內容,服務課文主題。如果我們還能從多個維度解讀課文主題,突破常規思路,活潑靈動地創造出富有魅力的學習板塊,那么教學內容的專題性和生動性都能得到較好地彰顯。
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重要條件。但需注意的是,教學內容如不能與學生認識邏輯發生實質聯系,教學有效性仍會出現偏差。
二、板塊設計應合乎認識邏輯
有效教學是追求教學效率的活動。通常,教學結構越合理,就會以越少的教學投入帶來較高的教學效率。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學結構的知識類型會呈現由教材邏輯體系向教師邏輯體系轉化(主要由教學設計來完成),以及教師邏輯體系向學生認識邏輯體系轉化(主要通過教學活動完成)。認識邏輯是學習主體知識與知識的對話,旨在使知識從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有效傳遞,促使學生知識系統化,形成豐富的背景知識。①我們提倡的板塊設計應指向以學生認識邏輯為本的教學結構,做到“背景知識—加工知識—情境知識”層層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