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寬
摘 要:伴隨著國內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現階段國內的小學教學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嚴格,這也使得傳統的小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再滿足當前的小學教學需求,因此必須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
關鍵詞:生活實踐;小學數學;鏈接與交互
新課改進程的深入人心,當前的數學教學中心也開始轉向生活化、素質化方向發展。數學本身來自于生活,卻又富于生活,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要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在理解與掌握數學技能的同時,還能夠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完成數學與生活實踐的鏈接與交互的教學目的。
一、經歷生活實踐,感受數學知識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生活當中的常識以及經驗是他們學好數學的重要基礎,所以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必須要將學生的數學水平、個人經驗以及生活中的常見情境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資源,幫助學生打開數學視野并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全面提高兒童的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水平。
1.收集素材并積累數學信息
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通過布置一些小任務的方式,來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數學的重要性。比如說教師在講解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多位數的加減法”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一下各自爸爸媽媽的工資與收入是多少,每個月的家庭支出是多少并一一記錄下來。而且學生對于這種實踐性強的小任務充滿興趣。當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可以讓同學們在班級內進行相互交流,并提出各自的看法與問題。再比如說教師在講解部編版一年級數學上冊“10以內的加減法”的時候,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爸爸在晚上的時候買了10個蘋果,要求你分給你和妹妹兩個人,那你要怎么分比較好呢?為什么要這樣分呢?當教師將問題提出之后,課堂的教學氛圍空前高漲,每個學生都在積極、主動地思考與交流,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讓學生對于該節數學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之外,還能夠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融入“人文”內涵,讓學生明白分享的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尊重。
2.觀察物體,豐富空間概念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認識圖形一”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家里與長方形相關的物體,并從中選擇一件實物帶到課堂里。學生通過觀察與接觸長方形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將一些生活當中常見的長方形物體以及功能講述出來。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數學學習體驗之外,還能夠將抽概象的概念具體化,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聯系生活實踐,探索數學方法
1.體驗生活,感受數量關系
比如說在講解部編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4課“單價、數量和總價”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了解一下自己喜歡的物品的價格,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和家長去進行一次購物活動,然后在班級當中和同學進行交流與思考:為什么在商場中要對物品的單價進行標識?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發表各自的意見。隨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同學們,當我們知道了某個物品的單價和準確的數量之后就可以計算出總價了。隨后學生就會意識到在購買物品的時候也要弄清楚物品的單價,并順利地掌握了這一節課的內容。
2.提供生活探索工具
學生在探索生活中的數學內容時往往需要一些工具,這樣就能夠通過直觀的操作與觀察,再經由抽象化的思維與分析后得出結果。而探索過程當中所需要的工具有可能是具體的事物,也有可能是數學資料。比如說在講解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圓的周長和面積”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上課前要準備好的圓、尺子、線段以及計算器等工具;而在教學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三種圖形進行觀察,然后再讓學生分析這三個圖形的細節(角度、邊長等),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準備圖片、三角板和直尺等工具。學生通過這些工具來對這些圖形進行測量、剪、對比,從而順利地掌握了這幾個圖形的特點。至于一些操作難度大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中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
除此之外,數學教師還必須要學生利用生活當中的數學資源,比如說通過電視節目、報紙雜志以及互聯網等平臺上的相關資源,幫助學生培養數學的學習興趣,實現數學生活實踐和鏈接與交互。
綜上所述,如果想要將小學數學與生活實踐順利進行鏈接與交互,教師就必須要針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在堅持生本理念的重要前提下,在數學課堂當中融入生活實踐,在體驗生活、感受數量關系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尋找生活探索工具,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數學興趣與數學水平,并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相鏈接與交互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姚菊.數學課堂生活化的鏈接與交互:數學活動課[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6(12):124-137.
[2]何萍.數學學習和生活實踐的“鏈接與交互”[J].教育科研論壇,2015(3):155-16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