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摘 要: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新課改對我國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解放學生的頭腦與雙手,鼓勵小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與認知儲備提出有探究價值與思考意義的數學問題,進而以學生質疑組織數學探究,讓小學生經歷問題提出到解決的全過程,全面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從借助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系激發質疑意識、借助舊知與新知練習引起學生求知欲望、借助課堂意外引出數學問題三個角度分析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質疑能力;策略分析
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避免教學意外影響課堂教學進度,通常會用標準答案限制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最終造成了“千人一面”的教學問題,影響了小學生的數學進步與思維發展。然而,這種一成不變、按部就班的數學課堂并不是成功的數學教育,因為小學數學教育的本來目的并不是要培養出“考試機器”,而是要培養出具備數學素養的優秀人才,為小學生的終身發展做好準備。所以,我們必須要將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質疑能力教學任務提上日程,促使小學生產生積極的數學思維活動,引導小學生完善自己的思維品質。
一、借助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系激發質疑意識
雖然我們都知道數學學科對于現代社會與科技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小學生卻并不知道數學學科的現實意義與學習價值,所以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很差的。如果我們可以引入生活資源,借助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系導入新知教學,那么小學生將會主動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數學問題,更易于小學生產生質疑意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以生活問題導入數學知識,以生活情境促使小學生產生積極的數學思考與知識創新。
就如在“動物趣聞——克、千克、噸的認識”一課教學中,筆者便為小學生準備了常見的零食,鼓勵小學生利用托物天平測量這些零食的具體質量,認真記錄每個物品所使用的砝碼質量綜合,以便讓小學生建立1千=1000克的質量概念,為學習質量單位換算做好準備。通過測量,小學生可發現部分物品的砝碼可以用10個100克或者同一個表示1千克的砝碼表示,而且都能保持天平平衡,并由此提出了“10個100克=1千克”的數學推測,然后再次通過其他物品的質量數據驗證了自己的猜想。
二、借助舊知與新知練習引起學生求知欲望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雖然數量眾多,但是這些數學知識卻有著內在的學科聯系,新知需要建立在舊知基礎上,舊知需要通過新知學習更新結構。然而,小學生的知識記憶特點通常是碎片化、單一性的,這個客觀現實導致小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時出現了諸多思維障礙,不鼓勵小學生質疑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借助新知與舊知的聯系創設問題情境,讓小學生產生認知饑渴,引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數學質疑做好準備。
就如在“美麗的街景——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一課教學中,筆者便鼓勵小學生重新回顧了乘法與加法知識的關聯性知識,鼓勵小學生分析兩位數乘整十數的數學算理與結果,然后借此擴充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范圍,引導小學生分析了兩位數乘兩位數,與兩位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個數之間的具體聯系,并借此引出乘法豎式計算方法,希望學生可以通過已有知識匯總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規律。如此一來,小學生便可突破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規律,豐富自己的計算經驗,為培養小學生的良好數感打好基礎。
三、借助課堂意外引出數學問題
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強調解放學生,突出小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就增加了出現教學意外的可能性,同時也代表小學生產生數學質疑的可能性變高。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利用課堂意外的隨機性與開放性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小學生從數學意外中得出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促使小學生在意外引導下完善個人數學思維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課堂意外都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小學數學教師應具備合理篩選與隨機應變的教學組織能力與判斷能力,才能保證課堂意外的教學價值。
就如在“有趣的游戲——圖形與位置”一課教學中,小學生便需學習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位置的方位表達方法。但是,本班小學生卻因為粉筆的具體位置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有一個小學生指出粉筆在自己的左邊,有的小學生則指出粉筆在自己的右邊。面對這個課堂意外,我靈機一動,讓小學生思考了“參照物”這個數學概念,鼓勵小學生用參照物來表示物體位置,重新梳理物體位置關系。如此一來,小學生便能準確說出粉筆的具體位置,規范數學語言表達。
總而言之,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質疑能力對小學生的終身發展十分重要,但是同時也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素養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每一個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迎難而上,努力學習與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儲備,制定更易于小學生產生數學質疑能力的教學計劃,促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高建峰.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9):96.
[2]石花英.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華夏教師,2018(26):17-1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