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超
摘 要:信息技術是初中教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既能夠培養學生綜合的素質,又能夠使學生得到良好的全面性發展,同時也決定了學生日后邁向社會的發展趨勢。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構建高效課堂是每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結合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簡單談一談如何構建初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以期能夠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初中信息技術教育問題備受廣泛關注,各個領域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信息技術的學習并不只是為了應付義務教育,而是向實用性方向發展。如今初中課堂教學是信息技術學習的主要途徑,為了提高學生信息技術運用的實際能力,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響應新課改要求,創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樂于學習信息技術,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提高,從而打造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
一、運用多彩的信息元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多媒體廣泛應用于各學科教學中,這對信息技術教師構建高效課堂提供了技術支持,并且對改善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借助多彩的信息元素進行教學,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感官體驗,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Flash動畫初步”教學為例,筆者先在課堂上示范制作了一個簡單的動畫視頻,學生看到之后覺得非常神奇,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用軟件就能做出這么神奇的動畫,學習熱情立馬被調動了起來,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入這節課的知識內容。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運用豐富的信息元素輔助教學,能夠大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良好的課堂范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只有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才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思維活躍起來,才能夠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效率,因此說,課堂環境對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有直接的影響。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在課堂上以引領學生思維為目的,根據課堂內容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利用問題引導調節課堂教學進程,并且調動學生回答的積極性,最終實現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教學目的。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三、注重操作實踐,提高學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其操作性,在課堂教學中應為學生預留更多的自主操作空間。事實上,教師應將課堂示范講解時間控制在二十分鐘以內,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知識內容,進行知識技能的鞏固訓練,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Word中“查找”和“替換”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簡單講解一下功能的作用,然后為學生共享一個文檔,讓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文檔找到相應的詞匯,并將其詞匯進行替換成其他詞匯。同時,還可以采用師生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上臺進行演示,并按照以“小教師”的口吻邊講解邊操作,這樣的方式,既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又能夠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且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除此之外,教師應在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過程中進行巡視及時發現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有效提高學生的操作鞏固效果。
四、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學會如何應用信息技術,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會因為某一步驟操作的不熟練,導致操作的中斷,因此,教師要針對這一問題,加強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多鍛煉學生的上機操作,使學生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步驟。教師在對學生提供教學指導時,需要詳細詢問學生,找到在哪一環節出現的問題,通過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整理,從而進行統一的教學指導,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以“我的媒體播放器”教學為例,為了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在教師進行了簡單的講解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己制作完成文件,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巡視指導,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教學中“控件的使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最終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總而言之,新課改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以打造高效的信息技術教學課堂為主要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能力為出發點,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有從這方面出發,從根本上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構建符合新課改形勢下的教學模式,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張亞杰.構建初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策略研究[J].電腦迷,2018(11):186.
[2]顏柯.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高效方法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127.
[3]顏柯.淺析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