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教學面臨著越來越高的要求,逐漸從傳授學科知識變為培養綜合能力。初中語文在這樣的環境下越來越重視學生文學素養、閱讀、寫作等能力的提升,其中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時對學生個性的發揮尤為重視。通過寫作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就是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選題、表達、體裁等方面將個性完全體現出來。對個性化寫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進行分析正是從這幾方面出發,希望通過本次分析能夠有效強化初中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個性化寫作;初中語文教學;寫作
只有投入了感情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寫作,需要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作品中,而投入感情的前提就是作者能夠跳出一切框架的束縛真正自由創作。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時候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充分自由的條件下開始寫作,從而讓學生擺脫過去的套話,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令初中語文教學達到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寫作題目的個性化選取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寫作課通常都是教師為學生設定好寫作題目、體裁和情境,因此學生只能在框架中按照一定的程序開始創作,這樣通常都會導致學生的作品前后聯系不流暢、邏輯不合理、無法突出主題,很多時候教師也非常疑惑為什么經過這么多次的寫作訓練學生還是沒有得到提高[1]。其實,教師沒有意識到是框架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學生不能將自己的想象力完全發揮出來,只能按照教師的要求生搬硬套,最后導致寫作水平一直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將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要明白學生的生活無非就是上學、回家、玩耍,因此選擇寫作題目的時候要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如在寫《我的一天》時,教師可不必將寫作內容限制在學校或者是在家的一天,完全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為基礎進行描述,這樣學生在充分自由的條件下將會創作出具有特色的作品。另外,教師也需要對學生選取的題目進行把關,比如教師為學生設定了寫作的方向,學生在這方向上根據自己的想法擬定幾個題目,教師要查看學生的題目是否合理以及是否適合初中階段的寫作水平,然后幫助學生選取一個最適合他們的題目,最后便可讓學生開始自由寫作。
二、個性化選擇寫作體裁
目前初中生寫作多采用的是記敘文和議論文,很少出現形式更加豐富的文體,而且很多初中生受寫作字數的限制,通常都會使用排比、名人語句等填充字數,這樣不僅文章的模仿性很強,而且很多都是無用和無意義的話,很難在作品中發現亮點。此時教師要結合經典課文對學生進行培養,比如在講解《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時,朱德就用非常樸實的話語對母親進行了描述,雖然沒有十分華麗的辭藻,但卻在字里行間充分體現了對母親的思念。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使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寫作,告訴學生在文中不一定要有名人名言和華麗的形容詞,但故事一定要真實,這樣才能感染讀者。
比如在寫作《我最尊敬的 》時,教師不必為學生規定具體的人,應根據內心情感來選擇寫作對象,同時寫作的文體也不必進行限制,學生可自由選擇詩歌、散文、記敘文等文體,只能要求教師在這個過程不必做過多的干涉。這樣,少了框架的限制,學生就會創作出充滿情感、形式多樣的作品,學生的寫作能也會逐漸得到提升。
三、用個性化的方式表達情感
模仿一直是初中生在寫作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因此通常都無法透過文章看到初中生的真實情感,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只有學生能夠通過文章表達情感,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次創作。教師在引導學生表達情感時可結合課文來進行,比如講解《藤野先生》一文,教師可先讓學生自己閱讀一遍課文,通過文中描述感受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情感,再結合教師的講解學生就會對魯迅寄托在《藤野先生》中的情感有真切體會[2]。當寫作類似體裁的文章時,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感進行創作。另外教師不能對學生的情感表達進行限制,因為學生在表達情感的過程中除了要贊揚也要批判,這樣表達的情感才更加豐富和立體。
除了結合課文以外,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樣學生的情感就會變得豐富,當寫作時也可以更順暢地將情感表達出來。但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除了要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讀物以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的價值觀正向成長,這樣學生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才能和讀者達成共鳴。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有了更高要求,而語文教學中的寫作則更注重學生個性的發揮,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寫作能力真正在個性化環境下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張錦慧.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23(12):38-40.
[2]范振偉.試論初中個性化作文教學的實踐路徑[J].新課程(下),2017,16(2):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