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思考為例,論述“雙線組織單元結構”下課文教學的方式方法,提出著眼單元教學目標,落實綜合能力培養;凸顯實踐練習層次,實現想象能力提升;體現聯系發展理念,培養“帶得走”的能力的教學建議,從而讓人文視角的“內容主題”和核心素養培養視角的“語文要素”得以和諧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單元教學 雙線結構 人文 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098-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作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部編教材在單元組課文的編排上,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并采用了“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的課文編排方式,讓人文視角的“內容主題”和核心素養培養視角的“語文要素”得以和諧共振,并駕齊驅。這是部編版教材的特色。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需要走出傳統的“一篇一篇地教課文”的方式,將目光放在一個整體、有序、漸進的課堂關聯層面,建立基于學生發展和語文能力生長視角的課堂教學設計,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這個例子”,全力打造“為學生發展而教”的開放式、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下面,筆者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思考為例,談談自己在制訂單元教學目標、凸顯實踐練習、體現聯系發展理念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著眼單元教學目標,落實綜合能力培養
統編教材在每一單元都設計了“單元導讀”提示,單元內的每一課練習也明確了與導讀內容密切相關的思考題。有些課文中間還添加了小氣泡形式的閱讀提示。再對照課程標準本學段的具體閱讀目標,我們便能很快梳理出一個階段教學的目標,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培養。
如第一單元,教材編者給我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課文閱讀,在文字幫助下觸摸山川湖海的心跳;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習作時發揮想象,把重點部分寫得詳細一些。單元內的四篇課文,第一篇《草原》的練習是閱讀課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說說在寫景中抒情有什么好處;第二篇《丁香結》讓學生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丁香的,想象雨中的丁香是怎樣的一幅畫,有什么樣的特點;《古詩詞三首》(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可以讓學生比較三位詩人筆下的月夜,體會不同的情感,想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每一句描述的畫面;《花之歌》重點是發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目標除了一貫強調的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還有默讀的速度要求,瀏覽、搜集信息的能力,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體會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文章的表達順序、情感等。綜合這些目標,我們很快就能梳理出本單元每篇課文需要承載的核心素養和能力培養目標:1.借助優美的文字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讓學生受到優秀文化作品的感染和激勵;2.重視閱讀中想象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提高想象中寫作的能力;3.重視默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快速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相關結論;4.通過閱讀實踐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5.根據本單元敘事性的文體特征,培養學生描述畫面、體會情感的能力。
如果教師能夠正確解讀單元目標,就不會對單篇課文獨段地解讀,而是著眼于大局的生態化、生命型語文實踐課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均得到長足發展。
二、凸顯實踐練習層次,實現想象能力提升
有了清晰的教學目標后,接下來就是將這些目標分散到每一篇課文的具體閱讀實踐中。教師除了要善于發現單元內每篇課文的共性,還要發掘它們獨特的價值。
仍以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雖然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是關于寫景的,但《草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對著名景觀的描寫,《丁香結》《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花之歌》側重于刻畫生活中的細微畫面,他們的審美視角是不同的。而每篇課文需要承載的核心素養和語文能力提升的層次性目標也是不同的,教師要細加品讀,正確定位。如關于想象能力的培養,在《草原》這一課主要借助文字和插圖引導學生想象,到了《丁香結》這一課,重點是在文字閱讀中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而《古詩詞三首》則是讓學生完全放飛,自由想象,及至《花之歌》,則是鼓勵學生獨特的、個性化的想象。
關于通過想象把重點部分寫詳細這一能力目標,在《草原》教學中應重點體會老舍表達的順序和情景交融的表達手法,《丁香結》則應通過提取、概括信息感知想象的基本路徑,《古詩詞三首》應通過不同的視角對比,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花之歌》及課后的閱讀鏈接,體現的是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有創意的表達。這樣一分析,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有了具體的指導策略:對于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先從文字和畫面的“圖文結合”開始,再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直接生活經驗和閱讀間接經驗展開想象,最后才是啟發學生多角度、個性化、有創意地進行想象、表達,在想象中將重點部分寫詳細,寫感人。如此分層訓練,方能逐漸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體現聯系發展理念,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的教學設計,除了對本單元內選編的幾篇課文的資源進行梳理、整合,還需要本著聯系的原則和發展的理念,為學生引薦、拓展更多的閱讀資源,這樣才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鞏固和提高,形成他們“帶得走”的能力。我們知道,單篇課文的信息是有限的,課堂短短幾十分鐘的閱讀實踐也遠遠不夠,滿足大量閱讀文學作品的要求只能通過閱讀延伸來實現。
像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我們可以采用聯系的方式,將單元內的幾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舉行字詞積累比賽、片段朗讀比賽、精彩段落點評賞析等,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內的聯系;也可以教師推薦或者讓學生自己再搜集同作者的同類體裁的文章,如老舍的《養花》《濟南的冬天》、宗璞的散文集《丁香結》《紅豆》、孟浩然、蘇軾的其他詩等。這樣,學生由讀好讀精一篇到運用、遷移、閱讀多篇,在激發閱讀興趣、廣泛閱讀中收獲諸多語文能力。
對于課文中提及的一些作品,我們也可以開展一次綜合實踐課,在綜合性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丁香結》一課提及的關于丁香的古詩詞,我們可以放手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搜集整理、閱讀品悟,然后組織大家展示、交流。這樣的交流可以是學生個人的匯報,也可以是小組集體匯報。這樣,學生在對一類古詩詞的品讀中,對“丁香”這一文學意象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對古人的“丁香結”一說也有了真切的體悟。他們知道了“丁香”是高貴、純潔、美好的代名詞,在文學領域是憂郁情結的代名詞,有著“孤高、美麗和憂愁”的意味。此時,再讓學生討論“丁香般的哀愁”是不是只是指生活中不順心的事,這種哀愁是不是單純消極的,學生就會對宗璞眼中的丁香結有更深刻的感知:丁香結般的愁怨,也是一種幸福的憂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本來就應該是酸甜苦辣的百味瓶,缺一不可,沒有了這些愁怨的一帆風順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當經歷了諸多風風雨雨,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問題,那種挑戰的快感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滿!由此,雨中丁香結的形象在學生心中不再僅僅是落寞、哀怨,更多的是高貴、美好、純潔。
如此課內外聯系,學生的閱讀層次逐漸遞進,能力也得到了發展,久而久之,必將收獲終身受益的閱讀能力和方法。
統編版教材單元結構設計上“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的課文編排方式的革新,讓每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更加明晰,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相對合理的統一,人文主題和語用主題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教師要在鉆研教材的同時,反思教學,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薛法根.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的實踐研究[J].人民教育,2019(2)
[3]趙晨潔,葉志鋒,段梅.從“閱讀”到“閱讀素養”——基于PIRLS、PISA、PIAAC的比較研究[J/OL].圖書館建設:1-8[2019-10-3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331.G2.201904
28.1251.006.html
[4]溫儒敏.如何用好“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2018(3)
作者簡介:羅紅梅(1980— ),女,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兒童性健康教育。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