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聊課”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聊課教學的話題應具有豐富的情感性、內在的矛盾性、意義的多元性等特點,課堂通過多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朗讀,從語感入手觸及文章情感內核,激發學生聊天的動力,體現豐富的情感性;依托文本與常理的矛盾性,從思辨入手引起孩子們辯論的欲望,體現內在的矛盾性;引領學生多元化解讀,從意義入手進行文本拓展解讀,體現文本意義的多元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法 聊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117-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讓課堂上出現一種靈敏的寂靜的氣氛,學生們仔細地傾聽著每一句話,你可以逐漸地把聲音放低,用不著使用那種專門的演講似的語調對他們說話,這種調子很快會引起學生的疲勞,而要使用人們之間平常交談的語調。”平等、對話;傾聽、交談。課堂上,師生和諧美好的對話方式就是聊課。“聊課”教學法是實踐新課標這一意義節點的具體模式之一。什么是聊課呢?就是課堂上師生模仿QQ、微信聊天的方式進行教學,讓語文課堂散發自然清新的味道,師生敞開心扉平等地對話、平心地傾聽、平常地交談,讓課堂中的對話成為孩子最好的語言“郊游”。
一、“聊課”教學法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聊課教學法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聊課話題應具備豐富的情感性。有些抒情性文本情感深厚、內涵豐富,僅僅探索語言文字表面,無法觸摸作者的內心情感,這就需要多形式朗讀。新課標強調,各學段朗讀的目標都要重視“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方式多種多樣,可默讀、可范讀,可借助多媒體創設語言環境入情入境地讀,從而內化情感觸動心靈,讓學生有不吐不快的聊天欲望。
2.聊課話題應具備內在的矛盾性。有些文本存在與常理的矛盾性,讀者以一般思維無法理解其思想內涵,這樣的文本有很多適用于思維碰撞的節點。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生命和思維具有唯一性。由于閱歷不同、情感不同,這就決定了學生對文本矛盾性理解程度的不同。文本中的節點越與常理矛盾,越具有思辨性,自然會引起孩子們辯論的欲望,有道是“真理越辯越明”,激發了孩子們聊天的動力。
3.聊課話題應具備意義的多元性。新課標提倡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應該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有些小說、詩歌文本的理解需要擴散性思維,我們可以引領學生進行多元化解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只要用心體驗、真實的體會就值得肯定和提倡,這樣的文本適合作為“聊課”教學范本。
二、“聊課”教學法策略
1.多形式朗讀,從語感入手,觸及文章情感內核。新課標強調,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語感。有些情感深厚的抒情性文本本身內涵深刻,教師應該從語言文字入手進行多形式朗讀,可默讀、可范讀,可借助多媒體創設語言環境入情入境地讀,從而內化情感、激蕩心靈,讓學生有種不吐不快的聊天欲望。如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的是臺灣花蓮慈濟醫院的李博士,從一位青年身上抽取骨髓,為杭州市白血病患者小錢成功做了骨髓移植手術的事。李博士、臺灣青年和小錢素不相識,是什么精神什么力量讓他們做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舉動?一石激起千層浪,聊課就有了深刻的話題。當孩子們從文本中理解諸如醫生的天職就是救死扶傷、臺灣青年有愛心以外,教師還可以把話題引入深處:僅僅是這樣嗎?大陸和臺灣血脈相連,從這件事上你可以得到什么啟發?然后引領學生多形式朗讀課文最后一段的重點句“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范讀突出重點詞“愛心、生命橋、血脈親情、一代一代”等。課堂借助多媒體創設語言環境,循環播放課文插圖入情入境,學生賽讀,師生共讀,師生范讀,齊聲朗讀,勾畫批注,寫讀書筆記等。通過多形式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到,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才是小錢得救的真正原因。這樣的聊課,進一步深化文本的思想感情。
2.抓文本矛盾,從思辨入手,激發學生辯論欲望。具備內在矛盾性的聊天話題,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文本存在與常理的矛盾性,越與常理矛盾,越具有思辨性,自然引起孩子們辯論的欲望。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文章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卻用了大量筆墨描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這樣安排材料,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匠心獨運。越是把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寫得具體生動,越能表現出圓明園的珍貴,越能突出“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也就越能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孩子們對圓明園極其熱愛的感情。輝煌的皇家園林,卻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任意毀壞,誰能不激起憤怒的感情?因此,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昔日輝煌與殘酷毀壞的矛盾中,突出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一中心。這就為聊課提供了思辨性,課堂生成更多的聊課節點,文章的中心思想越聊越明晰,表達手法也會越來越外顯。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有人建議重建圓明園,有人反對重建圓明園,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一正一反這個矛盾性的話題,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
3.多元化解讀,從意義入手,進行文本拓展解讀。教材中的有些小說、詩歌文本的理解需要擴散性思維,我們可以引領學生進行多元化解讀,這樣的文本適合“聊課”。如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文《窮人》最后一句話“桑娜拉開了帳子……”,小說到這里戛然而止,不禁讓人產生遐想:拉開帳子真相大白,漁夫會說些什么?五個孩子以后怎么養活?為了孩子,漁夫早出晚歸出海,會不會遇到危險?桑娜每天又是怎么照顧孩子的……多元的話題等著我們發揮想象,好好地去聊。當孩子們沉浸在特定環境和故事情節中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小練筆——續寫,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教學,不僅進行了思維的拓展性練習,更重要的是隨文進行小練筆,讀寫結合,真正實踐“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理念。
三、運用“聊課”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我們需要真課堂、人文課堂,需要簡簡單單的課堂,讓師生在平等的對話中交流,讓課堂學習成為孩子們的語言“郊游”,才能讓新課標落地。聊中學習輕松融洽,容易激活學生思維,重視雙基扎實訓練,體現了語文教學本色,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說,聊課還原語文教學本色,使教學更加有效,但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抓住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1.聊課內容要以“教學目標”為中心。聊課學習活動中,學生參與面廣,主動性強,課堂生成頻繁,難免出現話題游離教學目標的現象。此時,教師應緊緊把握航向,引導、促進、激勵,不使聊課偏離這一中心,充分發揮“平等中的首席”作用。
2.聊課應做到兩個基本點“讀”和“寫”的有機結合。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讀”和“寫”這兩個基本點不容忽視。聊課并非一聊到底,形式單一。好的形式畢竟是外表,“讀寫結合”才是語文教學的本真。在聊課過程中,情之所至,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表達。為了聊得更有深度,教師還要給課堂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把自己的觀點寫下來,文本仿寫、續寫,獨特的體驗、啟發都是課堂練筆的好材料。
總之,不管哪種教學法,都是為了踐行“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基本性質,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基本特點,教師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更多的教學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李和平(1970— ),甘肅張家川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甘肅省骨干教師,西北師范大學“送教下鄉”培訓專家成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