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數學活動的策略,提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入游戲活動、操作活動、辯論活動和實踐活動等方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課堂,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活動 思維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127-02
數學活動能夠將復雜、深奧的數學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主動性,讓他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進行新知探索,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好地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數學活動的設計,經常采用“師講生聽”的授課模式,將數學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從而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長此以往,就會消滅學生的學習熱情,嚴重挫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勇氣,極不利于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教師應遵循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獲取知識,提升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一、引入游戲活動激發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注意力難以持久集中,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擾,從而出現走神的現象,這對課堂學習非常不利。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特征,為學生設計富有趣味的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融入游戲活動中,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探索新知的主動性,改變學生對數學的印象,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思,體驗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取得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相關知識時,新課伊始,教師對學生說:“今天老師和大家先玩一個游戲,老師報出相應的要求,學號符合要求的學生起立。”教師先報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起立,這時學號尾數是0、2、4、6、8的同學迅速起立(顯然學生是根據2的倍數特征進行活動的)。然后教師讓學號是5的倍數的同學起立,這時學號末尾是0或5的同學迅速起立。在經歷這兩個環節后,學生發現,有些同學起立了兩次。教師因勢利導,提問學生:“這些同學為什么會站立兩次呢?”學生經過思考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因為10、20、30、40、50這幾個整十數,既是2的倍數,也是5的倍數,它們是2和5公有的倍數。”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揭示了公倍數的概念,讓學生在游戲中輕松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面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執教教師沒有采取直接講解的方式教學,而是設計了趣味性的游戲活動,通過游戲活動輕松地引出新知,讓學生完成了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提升了教學效果。
二、引入操作活動深化理解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深奧性和復雜性,如果教師直接進行講解,學生很難理解,也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動手操作活動,將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轉變成直觀、形象的事物,這樣有助于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恐懼感,讓學生覺得數學知識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溫度的,更是可以觸摸的。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積累感性經驗,在豐富表象的基礎上,獲得理性認知,真正使自己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探索者,進而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出示這樣的題目:“一個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后,面積怎樣?周長會怎樣?”學生由于空間觀念的缺失,通常都會認為周長不變,面積也不變。真的是這樣嗎?教師為同桌同學準備了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形框架,讓其中一位同學將一個長方形框架拉扁,學生發現它變矮了很多,而另一個同學手中的長方形框架不動。然后再引導學生結合頭腦中已有的知識進行判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拉成后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長方形的長,而拉成后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小于長方形的高,所以原先長方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顯然,將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周長不變,而面積變小了。這樣教學,讓學生通過操作學具,在操作中掌握知識本質,進而自己總結出結果,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引入辯論活動辨偽存真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被知識的表面現象所蒙騙,形成思維的短板,無法觸及知識的本質,這也成了學生后續解題中的錯因。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出現錯誤的認知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辯論性的活動組織學生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掌握知識的內涵,進而對知識的認知從模糊走向清晰,達到辨偽存真的目的。
在教學“比的知識”時,學生對比的后項是否可以為0的判定出現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比的后項可以為0,也有的學生認為比的后項不可以為0,于是他們爭論了起來,但誰都不能說服對方。面對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呢?教師沒有直接告知學生正確的答案,而是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辯論賽,將班級中認為比的后項不可以為0的學生定為正方,將班級中認為比的后項可以為0的學生定為反方。辯論過程如下:
正方:根據比與分數、除法的聯系,比的后項相當于分數中的分母或除法運算中的除數,因此,比的后項不能為0。
反方:正方的話,我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足球比賽中,為什么經常聽到比賽雙方的得分是3∶0、5∶0、7∶0……呢?
正方:那僅僅是一種計分方式,與我們課堂中所學的“比”有很大的區別。
反方:區別是什么?
正方:課堂中學習的“比”,表示兩個量相除,是倍數關系的表示形式之一,而計分形式只表示數量的多與少。
……
當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出現意見不一時,教師沒有采取灌輸式的講解,而是針對學生的分歧,設計辯論賽活動,激活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充分放飛思維,步步逼近知識的本質,深化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升了學生的反應能力。
四、引入實踐活動提升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將學生的思維禁錮于課堂之中,停留在“課本數學”階段,無法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建立聯系,造成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無法凸顯數學學習的價值。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為學生設計一些實踐性活動,將學生的眼光從課內引向課外,讓學生運用課堂中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進一步延伸學生學習的境界,感悟數學學習的意義,提升思維的深刻性。
在教學“比例尺”后,教師沒有為學生設計單一的練習,而是讓學生回家后畫一個自己家的平面圖,但要將比例尺的知識運用上。這樣的練習,實踐性較強,學生興趣較高。學生在家長的配合下,分別測量出自己家客廳、書房、臥室、廚房、衛生間的長度和寬度,然后對測量的數據進行觀察,確立合適的比例尺,算出相應的圖上長度,再繪制出平面圖。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進一步深化了對比例尺的理解,提升了教學的效果。
總之,活動是數學課堂的主旋律,教師應精心研讀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科學、有效的數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充分放手,讓學生主動地探索新知,進而加快新知內化的歷程,完善知識體系的構建,構建高效、優質的數學課堂。
作者簡介:陸麗燕(1976— ),女,廣西浦北人,大學專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2017年欽州市“十佳優秀班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