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主動探究策略培養學生數學素養,建議教師以生活為源撬啟主動點,以笑點為源激活主動點,以思考為源促發主動點,誘發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創新,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主動學習 核心素養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129-02
實踐證明: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成就學習數學的動力源于學生本身。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從而為他們主動學習數學知識插上騰飛的翅膀。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數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努力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信心、也有欲望去探索知識的形成,從而推進主動學習的生成,助推平等、主動的數學課堂的打造。
一、以生活為源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離不開他們身處的生活圈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生活原型等素材組織謀劃教學,并以此創設詩意般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促進他們學習的投入,從而讓他們的數學學習變得有情趣,也使得他們的學習變得更主動,充滿無限的活力。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四則混合運算》教學中,教師要精準地把脈教材內容,靈活地溝通四則混合運算與學生現實之間的聯系,從而挖掘出更有價值的學習元素,靈動地與知識學習整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味濃郁的情境中快樂地探索。
師:剛才大家的表現非常不錯。請繼續觀察下面的問題。(1)20×15=300,(2)40+35=75,(3)300÷75=4。你能找出這3道習題之間的聯系嗎?
生:我發現式子(3)用了前面2個式子的結果。
師:那你們能根據這個關系,把這3個算式改編成一道綜合算式嗎?
(學生根據問題編寫練習)
生1:我們編寫的是20×15÷40+35。
生2:不對!你的算式第一步是算20×15,第二步是算300÷40,不符合上述三個式子的計算順序。
生3:是這樣的。把幾個簡單的算式改寫成綜合算式,要符合運算規律,結果還要一樣。
生4:我們組的改寫是20×15÷(40+35)。盡管第一步是計算括號的中40+35,第二步是計算20×15,但是第三步還是計算300÷75,符合原來簡單算式的運算順序。
生5:你們的結果是正確的,但我認為應該要把20×15也用括號括起來,更符合題意。
……
師:看來把分步算式變成綜合算式還是挺有趣的。算24點也很有趣,你知道嗎?
生6:知道,就是用四張撲克牌計算出24,而且每一張撲克牌只能用一次。
師:很好!那我們就選擇四張撲克牌試一試。提示一下,最后要把自己算24點的過程改變為綜合算式。
(學生小組合作,用撲克牌進行算24點練習)
生7:我們選了5、7、8、9四張撲克牌,算式是8×(5+7-9)。
……
師:大家的表現很棒,老師希望課后大家與爸爸媽媽一起進行一場算24點的比賽,看看誰計算得又快又準。
……
案例中,教師把列綜合算式的學習與算24點游戲結合起來,無形中能讓孩子們在興趣的驅使下,一步步地掌握列綜合算式的方法。像這種玩學結合的學習方式,既能激發孩子們探究數學奧秘的興趣,又能培養孩子們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更能促進他們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加速他們對代數思想的感悟,最終讓他們的數學學習更具主動性,讓數學課堂熠熠生輝。
二、以笑點為源
實踐證明,兒童的數學學習需要一個快樂的情境,也正因為這個情境的支持,學生的學習才會充滿激情,充滿生機,顯得更加主動。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適度引入笑點,讓孩子們充分感受數學學習不再是冷漠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蘊含著快樂的。
例如,在四年級《乘法分配律》教學中,教師要依托學生的生活現實,靈活地創設學習情境,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釋放個性的天地,使他們在笑聲中更好地領悟乘法分配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師:根據剛才的學習,你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出這個發現嗎?
生1:(學+習)×好=學×好+習×好。
生2:(大+小)×樹=大×樹+小×樹。
生3:□×☆+○×☆=(□+○)×☆。
生4:(熊大+熊二)×光頭強=熊大×光頭強+熊二×光頭強。
(學生的發言剛結束,就引起了全班同學的一片笑聲)
師:大家都笑了,這個同學的回答不對嗎?
生5:老師,對是對,不過他選擇動畫片的人物來編寫,太逗了。
師:噢!那從這個同學的例子中,你的收獲是什么?
生6: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數,也可以用不同的符號,可以是文字,還可以是人物的名字,但是它們都是同乘以一個數,比如同乘以○、☆、好、光頭強……
生7:是的,它們都是一種符號,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
師:那我們就誰喜歡什么就用什么來表示這個規律,你認為合適嗎?
生8:不合適,應該像其他公式一樣,有統一的格式。
師:很有道理,盡管我們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規律的本質是一樣的,需要我們把它統一起來。在課本中找一找,乘法分配律的通用格式是什么?
……
案例中,教師首先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乘法分配律,學生會依據自己的知識儲備、經驗積累、思維習慣等予以個性化的描述。特別是當孩子說出熊大、熊二、光頭強時,既觸碰到了孩子的喜點,又激發了他們的笑點,使得他們對這類規律的呈現更為重視。案例中教師借著這一笑點不斷追問,引領學生總結規律、深化規律,從而在紛繁復雜的等式中發現乘法分配律的本質要義。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盡管有好的一面,但是它不利于規律的統一使用,所以要把所有的發現統一起來,成為規范性的知識。這樣的學習過程,有思考的力量,也伴有情感體驗,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發現規律,歸納出規律,促使他們的學習更積極、更投入,也更主動,富有實效。
三、以思考為源
思考是兒童數學學習的靈魂所在,更是他們數學素養優異的標志特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積累,更要重視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并以此為源動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讓他們的數學學習貫穿于樂與趣的探究之中,使得他們的學習更有勁頭,也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智趣橫溢,意蘊綿長。
例如,在四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水平等諸多要素,創設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從而讓他們在問題研究中學會挑戰自我,學會創新思考,最終讓課堂充滿智慧,讓學習更具活力。
師:最后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道趣味題,想不想一睹它的容顏啊?
學生很高興,急切地喊著“想”。
屏幕呈現:一只可愛的蝸牛,準備爬上8米高的檳榔樹的樹頂,嘗嘗新鮮檳榔的味道。它白天可以向上爬3米,可是一到夜晚又會滑落下來2米。問它需要幾天才能嘗到檳榔的美味呢?
生1:這個簡單啊!3-2=1米,這是蝸牛一天可以爬高的距離,8÷1=8天。
生2:我感覺不會這么簡單的,所以畫了示意圖,1天爬上1米,2天爬上2米,3天爬上3米,4天爬上4米,5天爬上5米,到第6天白天的時候,剛好再爬3米就到樹頂了,就能吃到檳榔了。
生3:你這畫圖的方法很好,但是我們要怎樣列出算式呢?
師:是啊!畫圖是個好方法,但是得把圖轉化成算式,那樣才更完美。
生4:8÷(3-2)-3。
生5:為什么要減去3,題目中的3是3米,而算式前面的結果是8天……
師:你的問題很犀利,我們應該學會這樣的思考。
生6:可不可以這樣,先去掉一個3米,再看剩下的5米,需要爬幾天。算式是(8-3)÷(3-2)=5天,但是還得記住是5天后,也就是第6天的白天。
……
教師要善于把一些具有思考難度的問題嫁接到新知學習之中,為學生的挑戰學習創造機會,為創新學習搭建平臺。案例中教師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畫圖策略之后,引入一道趣味題,它不僅能改善學習的節奏,更能營造一個多疑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質疑、釋疑等活動中更好地感悟規律,掌握方法,實現學習與思維的雙突破。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一種前瞻意識,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機會,搭建平臺,用主動教助推主動學的深入,最終讓他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歸納等,使他們的數學素養穩步發展。
作者簡介:張攀(1974—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專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玉林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先進個人,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