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的途徑,通過制訂復習總規劃、吃準復習重難點、咬定復習易錯點等教學環節,促進復習質量的提升,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 點面交融 復習課 數學素養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132-02
復習課的重點在哪?這個問題大多數教師都認真思考過,但是收效甚微。究其緣由,主要是因為教師把復習當成一種重復的訓練,把復習課看成學生回憶、練習的活動。殊不知,這樣的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它與復習課的根本宗旨是不相吻合的。筆者認為,復習課的教學目的一是喚醒,喚醒學習認知、經驗與思維等,使知識成網成鏈;二是養成,養成良好的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等思維習慣與品質,讓學生擁有梳理學習、反思學習的能力;三是發展,發展學生的技能、經驗、思維與數學素養等,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底蘊。為此,教師應重視復習課教學,通過點面結合深化學生的認知建構,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制訂復習總規劃
凡事預則立。小學數學復習學習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一個前瞻性的、涵蓋面廣的復習規劃,那么這樣的復習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典型表現,這樣的復習實效亦堪憂。為此,在數學復習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計劃的研究,指導學生擬定復習計劃,讓他們的復習有目標、有遠景,從而進一步提高復習的有效性,促進數學認知的牢固建構。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空間與圖形》部分知識復習中,教師既要重視教材內容的梳理,也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現狀分析,進而制訂符合本班級學習實情的復習計劃,引導學生科學整理,有效復習。一是指導學生回顧教材,把握教材中關于“空間與圖形”的具體內容,讓學生明白教材中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以及“確定位置”等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同時,也讓學生在回顧教材的過程中,更細致地梳理教材內容,進而更好地喚醒既有的知識學習積累和學習經驗等,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網狀知識結構,促進他們空間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二是引導學生擬訂復習計劃。一方面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內容的知識要領,從而在編制計劃中突出重點,攻克難點。例如,針對個別學生對圖形旋轉的方向、距離等要素的理解不透徹,運用不靈活等問題,教師在幫助他們制訂復習計劃時,要引導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圖形的旋轉上來,設計看鐘面,聯系時針、分針的旋轉規律思考旋轉的方向,進而幫助學生再次感悟旋轉方向的意義。同時,通過旋轉的分析,把握旋轉的距離本質就是線段掃過的面,呈扇形狀,最終讓學生更科學地把握旋轉的核心要素,并緊密地聯系生活,使得復習更具體、更形象,針對性更強,進而大大增強復習的實效性。
另一方面指導學生梳理三個單元的知識要點,學會整合知識。例如,把圖形的平移、旋轉與確定位置整合,將圖形的平移或旋轉放置在確定位置訓練中,讓學生感悟到圖形平移與旋轉的本質就是圖形位置的變化,進而在具體的位置確定教學中促進學習感悟的深入,加速這些基本知識的有機融合,形成網狀的知識結構。同時,也讓學生在制訂計劃過程中更好地厘清知識脈絡,吃透知識要領,進而促進他們空間觀念的穩步發展。
二、吃準復習重難點
吃透復習重點、抓實復習難點,是有效復習的關鍵。為此,教師要善于創設氛圍,引導學生科學地分析復習的重點、難點,使重點得到強化,難點得以突破,關鍵點得到重視,最終實現復習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使學生的數學技能獲得發展,數學思維得到鍛煉。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認識多位數》的復習課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回憶這部分知識時,進一步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學習中的混沌點和模糊處,從而使復習更有針對性,促進他們查缺補漏,使得學習變得更加厚實,積累更為厚重。
一是組織復習回憶。設計自我學習展示環節,讓學生在回憶中發現不足,說出自己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從而幫助學生厘清復習中需要強化的內容。例如,有學生在復習回憶交流中說道:“關于數位與位數,我還是不太明白。”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互助學習,引導其他學生來講解。“數位就是組成數的若干個數字所在的具體的位置,像203400879,它就是一個九位數,9在個位上,2在億位上……這些就是數位和位數。”互助式的復習活動,既能讓資助的學生學會分析、學會有效提出知識,還有利于他們有根有據地進行交流與表達,使他們的學習能力有較大幅度的發展;又能讓受助的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使得復習更有價值,促進他們更好地建構學習認知。
二是提煉共性難點。當學生在分享自己學習成果時,他們學習的困惑點也同步顯現出來。基于此,教師要抓實該共性的難點部分,引導學生再分析、再思考,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更精準的理解。例如,“(? )≈30萬,(? )中可以是什么樣的數?最大的數是什么?最小的數是什么?”學生對這個問題不太理解,成了共性的難題。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盡情地想、大膽地說,從而形成思維碰撞,促進難點突破。
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猜想。“你會想到什么樣的數?”學生會根據既有的知識作出分析,得出思考后的結論。“我想到,這個數的近似數是30萬,說明它是非常接近30萬的,有可能是301000,302000等。”其次,組織學習爭辯,讓學生不斷拋出自己思考后的觀點。“我認為,近似數是30萬,我們要考慮的不是這個數原來是多少,而是我們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數,第一步必須看哪個數位的數字。”“你的這個想法很好,第一步要確定看哪一位,近似到30萬,說明保留到萬位,必須看千位上的數。”引導學生匯總各種理解的觀點,從中去偽存真,提煉出知識要點。經過不同思維的碰撞,學生逐步歸納出:“近似數30萬,可以是用五入法得到的,這就說明進一后是30萬,所以這個數是29萬多,且千位上必須是5、6、7、8、9,這樣才能用五入法,近似到30萬。也可以是四舍法得到的,那么這個數就比30萬多,但千位上只能是0、1、2、3、4,但是不能是300000。”……
有效的復習互助活動,實現了知識、經驗的共享,促進了復習的深入,讓學生在復習中更好地領悟知識,建構認知,也使得他們的數學思維變得更縝密,數學活動經驗變得更豐富。
三、把握復習易錯點
幫助學生領悟知識、建構認知,并能夠幫助學生靈活提取知識解決問題等,是數學復習的根本使命所在。為此,教師應清晰地把握學生學習中的易錯點,在復習預設和復習引導中多給予關注,多投入精力,讓學生在練習中反復思考、仔細比較、認真推敲,從而真正突破難點,使易錯點變成增分點。
例如,在六年級《分數的乘除法應用》復習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易錯點,設計一系列針對性的練習題,讓他們在分析思考、問題研究中深化知識理解,克服學習障礙。
一是設計組題,引導學生在訓練中學會比較,學會甑別,從而形成可靠的學習經驗,積累相應的數學知識。如:(1)有一根6米的木條,木匠師傅用去了[16]米后,還剩下多少米?(2)有一根6米的木條,木匠師傅用去了[16]后,還剩下多少米?兩道習題僅一字之差,但解題思路卻迥然不同。這類問題是學生學習中的混沌點,也是易錯點。復習教學中以組題方式出現,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分析、比較等,從而讓學生在不同的思考中進一步理解這類習的本質,并積累對應的數學學習經驗,讓他們的數學復習更加理性。
二是重視分析,讓思考更周密。如:制衣工坊有一批布料,做上衣正好做30件,做褲子剛好能做60條。問這批布料能做成多少套衣服?在教學該部分內容的復習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從相關的練習題中獲得感悟,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從而實現學習突破,促進分析能力得到相應的發展與提升。
總之,在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知識復習的基礎性、綜合性等層面的思考,也要重視結構性、層次性等諸方面謀劃,點面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順知識、領悟知識,實現知識的牢固建構。
作者簡介:譚娟(1979—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