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拋錨式”教學模式在初中球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包括“設計情境,確立問題;延續問題,促進提高;積極評價,評估效果”等。
【關鍵詞】“拋錨式”教學 初中體育 球類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149-02
目前,在初中體育的球類內容教學中,學生往往存在“喜愛球類運動,但不喜歡普修教學課程”的情況,原因在于傳統體育課堂中,教師負責講解示范,學生習慣被動模仿。這樣的課堂模式過于側重“練習”而忽略“思考”,重視“會”而忽略“懂得”,無法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使體育學習陷入枯燥無味的境地?!皰佸^式”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也可稱為“實例式教學”或者“基于問題的教學”,通過確立一個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如同固定船只的錨一樣,要求學生由此出發體驗感悟問題,真正產生學習需要,讓學生在“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狀態中掌握球類技巧,形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學習能力。
一、設計情境,確立問題
拋錨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具有實踐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教師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設計逼真、貼切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臨其境、主動思考。而在情境中,提綱挈領的關鍵問題正是引發學生思考、探究的“錨”。學生圍繞關鍵問題,通過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探討,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扎實地掌握知識點。
例如,筆者進行七年級籃球技巧“行進間直線高低運球”這一內容教學時,設計了一個名為“怪獸過境”的競賽游戲情境。主要將學生分為人數相等的4組,列縱隊于賽場底線處,再將4組礦泉水瓶以一定間隔放在賽場中,每組4個,要求每組學生聽到發令后,從排頭開始持球向對面底線運球,在運球途中把礦泉水瓶依次推倒,折返時再依次扶起,并將球交給下一名隊員,以此類推,最先完成的小組獲勝。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必須以運球的方式前進,不得執球跑。若運球失誤,必須將球撿回從失誤之處重新出發。明確游戲規則后,筆者向學生提出作為“錨”的問題:怎樣保證運球又穩又快?
為了爭取勝利,賽前同組成員之間展開積極的討論和嘗試,比賽伊始就進入思考狀態,整個比賽過程熱烈而專注。賽后,學生紛紛就問題提出了自己的體會,有人表示拍球的位置很重要,如果拍在球的側面或者靠前位置,容易使球偏離前進方向,不能保證運球平穩;有人認為球的落點也很重要,如果過于靠近身體或者落在兩腳之間的位置,很容易打中自己的腿或者腳,導致失誤;有人認為拍球的力量不能過猛也不能太小,否則都不易控制球。對于筆者提出問題的另一個方面“如何提高運球速度”,學生一致認為,只有放慢速度、熟悉路線才能夠確保運球的成功率,過于求快往往適得其反。
對于學生的答案,筆者都予以肯定,并在此基礎上詳細講解示范行進間直線高低運球的動作要領:在向前運球時,應當放低身體重心,上體略前傾,抬頭看前方,同時后腳蹬地向前運球;以肘關節為軸,按拍籃球的后上方,按拍動作要短促有力,協調統一;球的落點應當在同側腳的前側方;高運球時球彈起的高度應當保持在腰、胸之間,低運球時球彈起的高度應當保證與膝平或略低于膝蓋,同時球位于身體的側方,利用身體保護球。由于有運球游戲體驗作為基礎,學生對筆者所講解的知識點理解起來相對更容易。
在本次教學中,利用運球游戲以及“如何平穩快速運球”的問題,將學生帶入自主思考、親身參與的學習情境。換個角度看,學生圍繞筆者所設計的“錨”,通過自身感受自行探索、自主設計學習策略,求得解決問題、領悟籃球運球的要訣。同時,籃球本身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運動,需要隊員之間通力配合,問題情境將每一位學生納入一個整體,學生必須通過團隊協作來完成學習任務,不僅契合籃球的運動精神,同時也改變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轉為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這使得學生在愉快、輕松、平等的氛圍中學習籃球技術,更加深刻地體會籃球運動的魅力所在,不但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同時也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
二、延續問題,促進提高
拋錨式教學之所以又稱為“基于問題的教學”,是因為教師不再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敘述者,而是利用問題不斷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以及為學生提供輔助支持的引導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結合已經掌握的知識比對新情況、發現新難點、主動探索新方法、形成新認知、掌握新知識點,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完成“行進間直線高低運球”的教學之后,筆者設計了一個課余練習游戲,請學生2-4人一組開展運球過人游戲,首先由一人控球進攻,在劃定的區域內運球,另一人進行防守,被搶斷或者被逼出區域者為負,換由另一人運球,在一定時間內控球次數最多或控球時間最長者獲勝。在這一游戲中,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高低運球技巧,利用急停急起、變向、轉身過人等方式來爭取勝利。針對此游戲,筆者又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高運球和低運球分別適用于什么時機?
在下一次的體育課上,學生向筆者匯報了前一段時間練習的體會:高運球適用于沒有防守隊員阻撓的情況下,為了提高推進速度或者在進攻過程中調整進攻速度、進攻位置;而低運球則適用于防守隊員逼近時,防止對方搶斷,擺脫防守。筆者肯定了學生的練習體會,并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再次練習,觀察學生的運球情況,并予以及時的指導和糾正。結合課堂內容設計出延伸學習的情境和思考問題,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學習印象,并且能夠更進一步理解學習運球技巧的目的,掌握實際運用技巧,從而實現“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時,也有效地將課程之間進行聯系,保證了學習的連貫性,并為如何進一步提高自身技術指明了方向,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目標明確,更具目的性。
由此可見,在拋錨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通過不斷提出問題,促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互動,同時根據學生問題的答案靈活調整教學手段和內容,既考慮到初中學生好奇心重、喜歡新鮮事物、樂于表現的個性特點,又照顧到班級中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學生,使他們能夠獲得平等的參與機會,產生參與感和成就感,這有助于消除部分學生對于體育課消極抵觸的學習情緒,提升整體學習效果。并且,不斷提出延伸問題,如同在不同深度的水域投下的一串“錨鏈”,不斷指引學生做更加深入的探索,并不斷修正學生在尋找學習目標、設計學習策略中出現的偏差,幫助學生始終在正確的學習道路上前進。
三、積極評價,評估效果
教學任務的完成并不意味著教學結束,在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結果階段,教師應該設計科學的評價方式,評估教學效果,并以此修正教學策略。
例如,在完成了七年級足球傳球教學之后,為了測試學生是否已經掌握傳球動作,筆者首先設計了一場足球比賽,并將比賽過程中學生的傳球動作錄制下來。比賽結束后,筆者播放了該視頻。視頻中,有成功的鏡頭,也有失誤的瞬間,筆者通過反復播放、慢放、定格畫面等方式,與學生共同點評、總結,學生由此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觀看完比賽視頻后,筆者再向學生播放一些著名球賽的傳球剪輯視頻,通過對比、模仿等方式,幫助學生體會感悟正確的傳球技術。
此外,筆者要求學生完成一個課余作業:記錄更多的失誤傳球動作,分析失誤原因,并思考如何糾正。為了完成這一作業,學生在課余踢足球時積極設法錄制小視頻,在電視、網絡上觀看足球比賽時,也集中注意力觀察球員的傳球動作,從中尋找可以錄像的瞬間。當獲得了這樣的視頻后,同學之間便展開熱烈的討論,從傳球力量、傳球位置、傳球腳法、傳球時機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甚至主動模擬重現,以求糾正方法,每個人都儼然成了小小足球教練員。在下一堂足球課時,筆者組織學生分享各自收集的傳球失誤視頻,并向全班簡述自己對此的分析及糾正意見。筆者在這一過程中予以點撥和建議,當學生完成分析之后,再次組織學生展開了一次傳球比賽,用以實踐體驗和鞏固傳球技術。通過這種形式的總結評價,學生不僅學習興趣提高,同時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效,改進不足,從而更加透徹地掌握傳球的動作要領,提高傳球技術的運用,更好地促進正確的動作定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證明,學生在傳球基本功方面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為此后的足球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拋錨式教學模式能夠營造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將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較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促使學生圍繞實際問題所形成的“錨”,身臨其境地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拋錨式教學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將教師和學生置于平等地位,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而教師從學習的主導者變成學習的引導者和伙伴,教學活動更加靈活而易于學生接受。此外,拋錨式教學模式高度模擬生活實踐,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學生往往無法獨自解決問題,需要依靠團隊合作的力量共同完成,所以,此種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進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廖順萍.“拋錨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4)
[2]李慧子.北京市獨立學院“課內課外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3
[3]程亮.拋錨式教學模式在籃球普修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4]朱勇勇.淺談拋錨式教學模式的實施[J].亞太教育,2016(25)
作者簡介:黃良全(1983— ),廣西北流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