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洪濤 秦曉婷
摘 要: 十九大報告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述,為輔導員相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高校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輔導員的使命和責任擔當。根據實踐探討中華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播的現狀與解決思路是時代之需,也是輔導員的實踐訴求。筆者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本校的傳播現狀,提出的幾點解決思路,謹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傳播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是本民族區別于他民族的重要標識,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燦若星辰的傳統文化奠定了我們民族的根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鑒于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得到傳播、運用與創新就顯得極為重要。在高校傳播過程中,一方面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未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和實踐的生力軍,另一方面“輔導員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有效開展立德樹人實踐的內在要求”[2]。由此,探討高校輔導員視域下的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就顯得恰逢其時。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播的主要途徑
目前在高校中學習與運用傳統文化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課堂教學。在課堂上,老師通過授課向學生傳播文化內容,學生通過聽課接受預定的文化知識,這種模式是最傳統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大學階段的思修課程。
2.課外實踐。主要分為外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在實踐中,將傳統文化融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比如校內實踐的勤工助學,不僅讓學生通過勞動得到生活補助,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過程踐行了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學生的仁、義、禮、智、信得到進一步提升;再比如校外實踐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在活動中既讓學生專業知識得到實踐,又使學生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接觸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淵博。
3.組織活動。通過各種組織、社團活動增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比如個別社團舉辦的論語競賽、傳統文化朗讀及弟子規早讀等,使學生在競賽中發揮主動性,在朗讀中發揮創造性,在晨讀中發揮積極性。
4.廣泛宣傳。各種渠道的宣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自覺踐行,比如校園廣播定時播出的經典文化內容和古代名人傳記,使學生不僅學到文化知識而且找到踐行榜樣。再比如餐廳關于節儉的經典語句、教室關于學習的警言警句、宿舍關于做人的名言名句,讓學生既感到了文化的魅力又讓學生在無形中將文化內容融于實踐。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筆者所在學校傳播的不足
1.學生自主性和自覺性不高。課堂上,被動接受傳統文化的學習,比如在思修學習中,學生被動參與課堂討論、考試作答缺乏自我思考與理解;在課外實踐中,一些學生出于經濟壓力或學分要求被動參與;在各種組織活動中,個別學生出于名利考慮被動加入;在各種宣傳環境下,個別學生無動于衷,仍然我行我素。
2.輔導員的能力和主動性有待加強。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是輔導員的責任,由輔導員本身的職責和定位決定由輔導員本身的角色與使命決定。問題是一些輔導員對此積極性不高,表現為不會主動學習跟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對學校學習、貫徹傳統文化的要求被動接受,更多地從完成任務的角度完成。
3.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沒有形成。目前,校內沒有營造處處傳播、學習及踐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不管在學生宿舍、教室還是晨讀的其他校園角落很少看見大家或者單個人學習、討論優秀傳統文化,取而代之的是專業課或者英語等其他與自己當下利益相關的科目。
4.傳播傳統文化的途徑有待拓展。一方面目前傳播途徑主要依賴于傳統手段,在與新媒體的結合上缺乏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學生是新媒體的廣泛實踐者、綜合使用者,甚至在一些新技術的運用上遠遠領先于我們。相比之下,對傳統途徑的過多依賴就顯得不合時宜。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廣泛運用,文化傳播中的不足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本高校的繼續傳播與運用,這與以下幾個因素緊密相連。
三、現存問題的原因探討
1.學生學習目的性不科學。不少學生關注跟本專業和未來就業相關的課程,換句話說學生關心的是能否有利于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學分、能否更好地就業,傾向于是物質的短期獲得而不是精神領域的滋養。相比之下,傳統文化作為思想層面的需要長期熏陶的精神食糧自然被排擠在學生的關注范圍之外,即使出現一些學生選修跟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也絕大部分是因為該門課程的學分容易獲得。在此背景下,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傳播就顯得尤為困難。
2.個別輔導員的能力有限。能力有限不是說處理業務能力低而是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表現乏力,一方面是因為本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儲存不夠,在跟學生接觸時既無法體現個人的文化魅力和廣博學識又無法做到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本身魅力所在和終身受用性。另一方面,頻繁的事務和本身的瑣事使輔導員無暇顧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實踐的運用。
3.專業特點影響校園氛圍的形成。理工院校更注重自然科學的學習和實踐:課堂上專業任課老師更專注傳授與專業相關的內容,課堂下學生更關注與專業相關的課程。由此形成的是專業學習的氛圍而非文化素養培養的氛圍。
4.傳統文化本身的特點導致傳播難度較大。傳播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的特性有一定的關聯。比如其本身博大精深、內容廣泛、歷史悠久,我們感到自豪的同時也為其傳播、學習感到擔憂。面對一些深而廣的問題,我們不知從何學起、從何開始傳播。
四、解決問題的思路
原因的分析是為了解決現存的問題與不足,為了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更好地傳播,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以班級建設為載體,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班級建設中,學生應自覺把傳播與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建設內容中并作為一項長期工程。這一工程包括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如何開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建設的時間、學習的具體途徑,等等。通過班級建設使學生自覺認識到和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和提升興趣度。尤其注重的是這一內容的建設應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注重“民間的力量”,輔導員只要起到指導和監督的作用即可。
2.提高輔導員傳統文化修養和傳播能力。輔導員需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以提高文化素養,提升方式有很多,比如通過書本的學習、各種媒體的傳播,等等,唯有此,才能不斷提高文化素養、豐富學識,才能達到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的境界,即“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搖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3]。如果說“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的話[4],那么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決定學生文化素養水平的關鍵在輔導員,輔導員本身的文化素養影響著學生學習、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程度。
3.多方位著手,營造傳播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一方面加強針對輔導員系統的、定時的、有計劃的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訓,并納入年終考核范圍,培訓的形式包含講座、網絡、出外學習調研等,另一方面全方位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支持,依此為著力點使學生在傳播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更好地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此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體現于主題班會、獎助勤貸等日常實際性工作中,使師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4.加強傳統文化實踐教育,達到知行合一。“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5]。因此,既要做好校內實踐的引導、宣傳、跟蹤與評價,又要做足校外實踐的宣傳、指導與監督,使傳統文化在實踐中得到運用,在運用中使學生感受到文化的價值所在。
5.樹立綜合媒體傳播意識,使傳統文化傳播渠道多元化。“輔導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要轉變簡單的宣傳觀念,具備傳播意識,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執著繼承者、自覺傳播者和帶頭實踐者:在媒介融合時代要打破多種傳播形態各自為戰的局面,形成全媒體傳播合力”[6]。
綜上,傳統文化的傳播勢在必行,它是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夢實現的前提條件,輔導員既需要觀察、總結主要傳播途徑的經驗又需要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問題,做到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分析問題原因、找出解決思路、創新工作方式,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理論上的學習與實踐中的運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194.
[2]朱尉.高校輔導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的現代意識與職業能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8):140-143.
[3]樊婭蘋.讓思想政治課成為塑造學生靈魂的擺渡船[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19-20.
[4][5]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6]朱尉.高校輔導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的現代意識與職業能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8):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