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霞
【摘 要】目的:淺析胎膜早破產婦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的效果和分娩方式及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此次176例實驗對象均是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胎膜早破產婦,根據入院單雙號分為兩組,對照組行基本護理,實驗組加強心理護理,對比兩組護理后心理狀態、分娩方式。結果:護理后實驗組SAS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自然分娩率實驗組為47.73%,遠高于對照組的23.86%,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胎膜早破產婦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能改善護理質量,穩定情緒、提升自然分娩率,值得普及應用。
【關鍵詞】胎膜早破;心理護理;分娩方式;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1
在妊娠28-40周中部分產婦會出現胎膜早破狀況,由于失去了天然屏障保護,致病菌易侵入,引發宮內窘迫、新生兒感染等并發癥,嚴重的會造成圍產兒死亡、產婦感染,因此大部分產婦存在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進一步降低母嬰生命安全,所以要加強心理護理[1]。為了明確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我院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實驗對象是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76例胎膜早破產婦,分組方式為入院單雙號,每組88例。對照組:年齡分布21-37歲,年齡均值(28.34±3.15)歲,37例經產婦、51例初產婦,孕周:48例>37周、40例≤37周;實驗組:年齡分布23-36歲,年齡均值(28.17±3.46)歲,39例經產婦、49例初產婦,孕周:47例>37周、41例≤37周。兩組實驗對象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產婦基本護理,內容包括健康指導、飲食指導、胎心監護等;與此同時實驗組加強心理護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干預:對產婦進行心理狀態評估,設計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在交談中保持溫和的態度,給予足夠的尊重和關懷,引導產婦訴說內心的不安,再予以安撫和鼓勵,減輕內心的不安,獲得心理支持。
1.2.2 增強分娩信心:產婦情緒平穩后,護理人員詳細介紹自然分娩相關知識,告知產婦自然分娩對新生兒和產婦本身的好處,打消產婦對自然分娩的恐懼感,逐漸增強分娩信心[2]。
1.2.3 健康宣教:臨近分娩時護理人員告知產婦分娩的各種注意事項,以及分娩時的呼吸和用力方法,降低產婦的焦慮感,提高分娩的配合度,縮短產程,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和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變化。①分娩方式包括:剖宮產、自然分娩、助產。②心理狀態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大于50分為存在焦慮狀況,評分與焦慮程度呈正比。
1.4 統計學分析 此次實驗數據的記錄和處理均使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代表計量資料,用t檢驗;率代表計數資料,用x?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顯著,呈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自然分娩率為47.73%,對照組僅為23.86%,組間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產婦的SAS評分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實驗組產婦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胎膜早破的誘發因素較多,包括胎膜發育不良、宮頸發育不良、創傷、感染等,由于宮腔會直接接觸到外界,所以新生兒感染、宮內感染的發生率較高,在分娩期間產婦因過度擔心往往伴隨焦慮問題,還會影響分娩結局,降低自然分娩率,因此要對產婦展開心理護理[3]。
此次實驗中,經過心理護理的實驗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為47.73%,而行基本護理的對照組僅為23.86%,兩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兩組的SAS焦慮評分均明顯降低,且實驗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心理護理應用于胎膜早破產婦護理中,能降低焦慮情緒,提升自然分娩率,這是因為在心理護理中,通過有效溝通、心理疏導、健康宣教等方式,讓產婦對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等有更多的認識,緩解內心的不安,減輕心理應激反應,加之細心的安撫和鼓勵,增強分娩信心,最終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分娩,從而最大程度的保證新生兒、產婦的安全。
綜上所述,胎膜早破產婦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效果顯著,不僅能糾正產婦心理狀態,還能優化分娩方式。
參考文獻
黃碧來, 黃彩蘭, 鄧榮華. 胎膜早破期待時間對產褥感染的影響及護理對策[J]. 護理學雜志, 2016, 31(22):11-13.
馮瓊, 于文亮, 王君,等. 專項護理對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保胎時間、分娩方式、母嬰并發癥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 2017, 14(26):146-148.
宋志慧, 高秀江, 徐薔,等. 負性心理狀態對足月胎膜早破的產婦及嬰兒健康指標的影響[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7, 20(4):48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