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歐肖萍
【摘要】中職學校語文課堂作為詩詞教學的重要陣地,通過借鑒央視詩詞文化類節目《經典詠流 傳》在題材選擇的“經典性”、表現形式的“音樂性”、技術手段的“現代性”等方面做出大膽嘗試,這對革新中職語文詩詞教學、改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成效將會起到有益的啟發。
【關鍵詞】《經典詠流傳》;中職語文;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經典詠流傳》作為中央電視臺新時代文化節目的創新之作,憑借精致有創造力的“央視氣質”將詩、樂、歌甚至舞的形式完美結合,將古典詩歌與現代文化相碰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創作了一個傳承詩歌文化、改革詩歌形式的全新嘗試。中職學校語文課堂作為詩詞教學的重要陣地,通過借鑒《經典詠流傳》的題材選擇、表現形式、技術手段等方面做出的較好嘗試,為我們更好地革新中職語文詩詞教學、改善教學成效起到有益的啟發。
一、題材選擇的“經典性”
《經典詠流傳》在詩歌題材的選擇上重在經典,再現經典。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節目選擇的經典詩詞,粗略分類有我們小時候啟蒙吟唱的《春曉》《靜夜思》等簡單唐詩,有詩騷漢魏古詩《詩經》《古詩十九首》等名篇,更有南北朝經典民歌《敕勒歌》《木蘭詩》《江南》等,有讓我們最引以為傲的李白、白居易、王維、張九齡的經典唐詩,更有李煜、秦觀、蘇軾、辛棄疾的經典宋詞,明清近代名篇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倉央嘉措的《在那東山頂上》、曹雪芹的《枉凝眉》、李叔同的《送別》、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經典古文劉禹錫的《陋室銘》、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還有國學經典《三字經》《聲律啟蒙》等大約60首古詩經典,涵蓋了歷朝歷代最經典的古典詩詞文,讓更多的經典詩詞走出歷史,走出書本,走向社會和人生。
對比當下的中職語文教學,選用教材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大約開設三個學期課程,選擇古典經典詩詞不足十首,數量遠遠不夠,甚至嚴重欠缺。2017年中小學新教材的語文改革風向標已經明確了今后的語文學習方向,增加古詩詞,現在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教材古詩詞69篇,新的語文教材增加到128篇,增加87%,初中語文的古詩詞增加51%,2018年高考要求學生背誦的古詩詞由60篇增加到70篇。教材改革無不揭示著今后的中國學生已經不是“學好了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是沒“文”化,真可怕!而詩詞和古文恰恰是孩子感受中華語言文字之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條捷徑,而其中的唐詩宋詞更是捷徑中的捷徑。對于中職語文學習來說,也要適應國家語文教育課程改革推行傳統文化、傳承經典詩詞的教育導向,培養出專業技術過硬、文化基礎扎實、有中國本土氣質的一線技術性人才。而彌補現代中職語文詩詞教育短板的有效手段就是充分利用課外閱讀,在老師的指導下把浩如煙海的詩詞經典詳細抽出,告訴學生哪些是經典需要精讀,學生心中就會建立經典意識、詩詞意識,喚醒學生心中的詩詞精神,無疑《經典詠流傳》在詩詞經典題材選擇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鑒。
二、表現形式的“音樂性”
《經典詠流傳》是中國首檔詩詞文化音樂節目,以傳統文化詩詞和現代流行音樂結合為創意,為“舊詩作”譜上“新旋律”,“和詩以歌”,讓觀眾在流行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在鑒賞團的精彩點評下,發現傳統文化深層價值。在注重節目時代化表達的同時,不忘深度挖掘詩詞背后的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實現知情意的三位一體表達,古詩詞和音樂相伴,古典文化和現代譜曲結合。《經典詠流傳》由撒貝寧主持并朗誦詩詞,以楊洪基、孫楊等為代表的經典傳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經典詩詞,帶領觀眾在一眾唱作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以袁枚的勵志小詩《苔》為例:“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當孩子們一起上臺唱歌的時候,瞬間淚崩。小梁老師說,自己就像潮濕的角落里那些苔蘚一樣,人們看不見,但是它們被顯微鏡放大出來,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這比外表更重要。“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你太陽照不到我,不要緊,我依然自在地開放。小梁老師用唱歌的形式,教會孩子們一首首古詩詞,總共有一百多曲。最主要的是,還教會孩子們這些詩詞背后的情感。這首《苔》,不管是對于孩子們,還是對于小梁老師,還是對于我們,都是珍貴的。一些詩詞,也許從小就能懂得它的珍貴;但還有一些,是必須有一定的閱歷,才能明白它的好 。
今天的詩詞學習僅僅是詩詞文本的學習,較之古代的詩詞學習已經缺失了太多的內容,大致來說有兩個方面值得探討:
(1)詩樂文化體系的缺失。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詩樂一體的文化傳統,古代詩歌均是和著音樂旋律唱出來才有味道。孔子十分重視音樂教育,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開設的“六藝”課程“禮、樂、射、御、書、數”包含“樂”。在教學中,孔子以擊磬、鼓瑟、彈琴、唱歌等方式帶領學生學習《詩經》,可誦、可弦、可歌、可舞的《詩三百》,當更成為孔子最直接的音樂教科書,做到了詩樂教育的完美典范。(2)“吟誦”讀書方法已經缺失。吟誦是漢語詩文的活態,古代的吟誦讀書法是“念、誦、吟、唱”,通過依字行腔、入頓韻長、平長仄短等方法讀書。有格律者為一類,依格律而吟誦;無格律者為一類,多有上中下幾個調,吟誦時每句或做微調,組合使用,以求體現詩情文氣。漢語的詩詞文賦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今天的讀書讀詩方法是采用朗誦的方法,與古代吟誦法截然不同,讓詩文喪失了古聲、古韻之美,讓學生體會不到經典詩詞的最精妙之處。《經典詠流傳》在古詩詞、現代流行樂、經典音樂人傳唱等方面做到了有益的探索和新的結合,不啻為語文詩詞課堂教學的改善走出一條新路,提供了新的思維方法。
三、技術手段的“現代性”
《經典詠流傳》將中華經典的詩詞文化與電視媒介、網絡平臺有機結合,兼顧詩詞文化上的意境悠遠和表現形式的通俗易懂。節目開場創意獨特,易形成全場共鳴。每場比賽在精心布置的舞臺上精彩呈現,現代化的聲光電色給人美輪美奐的感覺。節目最出彩的是京劇名家王珮瑜和一個科技的產物二次元卡通角色歌手洛天依跨界演繹《但愿人長久》,上演了一場“破次元”的經典共鳴,驚艷全場。洛天依是Yamaha公司的VOCALOID語音合成引擎中誕生的,她也是全世界第一款VOCALOID中文聲庫和虛擬形象,灰發、綠瞳、發飾碧玉、腰墜中國結、身著漢服,具有濃郁的中國氣質。整個節目中,舞臺背景變幻萬千,勾勒出蘇軾筆下的“天上宮闕”“瓊樓玉宇”,瞬間讓全場觀眾墜入仙境。洛天依踩著七彩祥云空降舞臺,揮動水袖“起舞弄清影”。撒貝寧嘆為觀止說,“那個畫面真的是非常唯美,就像一幅有生命的水墨畫一樣”。還有,《苔》一夜刷屏,微信推文的單篇閱讀量高達300萬,梁俊和孩子們的演唱視頻全網播放量突破5000萬。巫漪麗是新中國第一代鋼琴演奏家,也是《梁祝》首位鋼琴伴奏縮譜編寫者與表演者,由于老人的身體原因,節目組匠心獨運地以“跨國聯動準直播演唱會”的方式跨時空致敬經典,實現了“紀實性、新聞性和綜藝性的三者統一”。隨著新興媒體平臺的發展成熟,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豐富的網絡資源,如慕課、微視頻、微信、網絡直播、看豆瓣、朋友圈轉發等新方式,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經典詠流傳》的成功嘗試,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把文、史、哲、美四個領域全部打通,共生共融,并走到更為廣袤的世界舞臺上,讓傳承走向世界,這對當下語文詩詞教學是非常有益的啟示。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經典詠流傳》無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今天的中職語文教學也要在這個思想的指引和模式的引導下,經過不斷探索,也會推陳出新,用曾經的經典文化擁抱今天的語文課堂,實現經典詩詞語文課堂學習的現代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者簡介:王利,1979年生,文藝學碩士研究生,東莞市電子科技學校語文講師;歐肖萍,1985年生,比較文學碩士研究生,東莞市電子科技學校語文講師。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