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互聯網+”背景下廣西學前教育公平的實現,針對政府學前教育職能不明確、學前教育機會不公平、學前教育資源不均衡、學前教育師資水平不均衡等問題,提出“互聯網+”背景下實現廣西學前教育公平的路徑:明確政府學前教育職能;樹立“互聯網+教育”理念,實現學前教育機會公平;均衡推進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學前教育資源共享;創新教師培訓機制,加大師資培訓力度,縮小學前教育師資差距。
【關鍵詞】“互聯網+”? 學前教育? 教育公平?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2C-0004-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普及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強調應實現各區域間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應“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些政策文件的出臺,都說明了堅持學前教育的普及性與公平性的重要性。廣西聚居著眾多少數民族,基于地域、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廣西教育處于較落后的水平,雖然已通過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學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動計劃》等創新學前教育的改革機制,并取得顯著成效,大大加快了全區學前教育的發展,但仍存在各設區市教育資源、師資水平差距大等現象,影響了學前教育的公平性。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逐漸在各行各業發揮重要作用,而“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在教育領域中的跨界運用,代表著一種新興的教育形態,同樣也必將給學前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一、當前廣西學前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
公平是指社會利益在各個群體間合理分配程度的體現。在教育領域中,公平則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教育機會、教育資源分配等方面的都應享有的同等權利。教育公平屬于一種特殊的社會公平,但由于是否公平的認識與評價很大程度上限于個體差異的主觀性與客觀環境的制約,所以教育公平只能是相對的,屬于教育改革的理想化追求。學前教育是幼兒接受義務教育階段前的基礎教育。因此,學前教育應是教育公平發展的起點。具體而言,作為教育公平的一個分支,學前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示下,實現不同區域、同一層次的幼兒都能享受到同等同質的學前教育機會、資源與質量等。目前,廣西學前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政府學前教育職能不明確。學前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應是面向所有適齡兒童開放的公共產品。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宏觀調控,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作用,以促進學前教育的公平發展。但是,目前仍存在學前教育制度不夠健全、定位和職能也不明確的現象,主要體現如下:一是政府的管理機構不健全。表現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力量比較單薄,未明確幼兒園的監管機制,導致民辦幼兒園質量良莠不齊;很多縣級未成立真正意義上專管學前教育的機構,出現對學前教育發展缺乏統一規劃和引導等現象。二是保障制度不完善。表現在對幼教師資團隊缺乏穩定的政策保障,未明確幼教師資隊伍的保障機制,導致幼兒教師素質不均衡、流動性大等現象突出。三是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表現在未明確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比例,導致各地財政投入失衡,又由于機制不健全,有些地方即便政府增加了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但這筆教育經費很難資助到農村邊遠山區的幼兒園。
(二)學前教育機會不公平。學前教育的公平性體現在每個孩子都應有平等的教育機會,而不會受到經濟水平或家庭觀念的制約。廣西存在經濟發展緩慢、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近年來,廣西采取了很多措施了促進學前教育的改革,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兒童入園難的問題,但相對于日益增長的入園需求,仍存在學前教育機會不公平的問題。以2015年為例,全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僅為66.6%,說明尚有33.4%的適齡幼兒都未及時入園。此外,廣西各區域之間的入園率差異同樣非常大,如百色市與梧州市的3~5歲的幼兒總數相近,但百色市的入園率為全區最高,達到77.07%,而梧州市則為全區最低,僅為51.35%,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百色市幼兒園數量比梧州市多29.90%。由此可知,目前廣西幼兒園存在總體規模不足,特別是農村幼兒園數量偏少、規模小、條件簡陋,發展速度也緩慢等現象,限制了學前教育機會的公平性,使學前入園率得不到保障。
(三)學前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活動的有效展開,有賴于充足的教育資源。一般而言,學前教育資源主要包括建設設施(如活動室、寢室、廚房、廁所和戶外活場地等)、教學設備(如教玩具、電子琴、圖書、多媒體等)。良好的學習環境與豐富的教學設備是保障幼兒健康發展的基礎,只有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夠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才能夠實現教育過程的公平。因此,為了實現學前教育公平,就必須要求幼兒園能夠達到基本的辦學條件。但是,當前廣西的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并不均衡。根據劉銀妹、覃思琰(2015)對廣西各地幼兒園的調查情況可知,在1290份有效問卷中,公辦幼兒園在大城市中所占比例為25.00%,鄉鎮占13.56%;集體辦幼兒園在大城市中所占比例為43.06%,鄉鎮占18.04%,說明廣西教育經費的投入仍著眼于大城市,而公辦園、集體辦幼兒園的教育資源肯定比民辦幼兒園豐富,人均活動面積、玩具、課程安排等大都能夠達到標準,更利于幼兒的身心發展。然而,限于資金不足、缺少財政經費支持,廣西鄉鎮地區的很多民辦幼兒園都存在活動面積少、教學設備匱乏、課程單一等的問題,難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創造力,并直接影響了教育結果的公平性。由此可知,由于當前廣西學前教育的城鄉發展不均衡,導致學前教育資源不公平現象突出,并不能滿足幼兒的教育需求,加劇了城鄉教育過程與結果的不公平。
(四)學前教育師資水平不均衡。幼兒教師承擔著教育與管理兩種職能,是影響幼兒發展與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師資水平的均衡是學前教育公平的關鍵因素。但是,目前廣西的學前教育師資水平很不均衡。根據2015年的調查可知,廣西全區有幼兒教師資格證的人數占總人數的50.40%,但各地區的師資卻有明顯的差距,師資水平高的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比例為98.05%,扶綏縣為86.3%,而師資水平低的如寧明縣13.6%、都安瑤族自治縣10.93%。由此可知,在廣西的落后地區,大部分幼兒教師只有初中或高中學歷,雖然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但卻缺乏必備的學前教育基本知識與技能,既無法尊重、引導幼兒興趣,也忽視了跟幼兒與家長的溝通交流等,而這也是導致幼兒園保教質量不高、“小學化”傾向嚴重、幼兒綜合素質比大中城市幼兒低的重要原因。
二、“互聯網+”背景下實現廣西學前教育公平的路徑
從幼兒接受教育的起點公平性來看,“互聯網+”能打破時空的界域,為每個幼兒提供一個活的等量的全時空式的教育,能改變學前教育過程中不公平的狀況。本文提出在“互聯網+”背景下實現廣西學前教育公平的路徑,以促進廣西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明確政府學前教育職能。當前學前教育不公平的現狀很大程度上緣于政府責任的缺位。因此,為了讓有限的財力、物力、人物資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最高效的運行,廣西應明確政府在學前教育發展中的規劃、監督、支持等職能,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健全各級政府的管理機構,加大管理力度,完善管理制度,明確幼兒園的監管機制,治理無證幼兒園,以不斷提升幼兒園的整體質量。二是明確幼教隊伍的保障機制,從幼教配備、待遇、培訓等多個層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促進師資水平公平化。三是明確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比例,并制定出符合各地學前教育發展特點的財政傾斜政策等。
(二)樹立“互聯網+教育”理念,實現學前教育機會公平?!盎ヂ摼W+”背景下的學前教育,不僅是教學方式的變化,更是教學理念的變化?;ヂ摼W打破了時間與時空的界限,除了在課堂接受學習外,幼兒還可借助電腦、手機等網絡媒介,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所以,與傳統的正規學前教育相比,“互聯網+學前教育”無疑更加靈活、開放,是一種更具公平性的新興教育方式。所以,發展學前教育事業時,應建立“互聯網+教育”理念,秉持教育公平的原則,以開拓出更加低成本、高質量的促進學前教育公平的道路。目前廣西的幼兒園總體數量不足,存在入園率低、各區域入園率差異大的問題,根本無法保障每個幼兒教育機會的公平性。因此,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大財政投入,增加公辦園、普惠性民辦園的數量,尤其應加大落后地區學前教育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切實改善幼兒園與幼兒的供需矛盾,實現學前教育機會公平。
(三)均衡推進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學前教育資源共享。不同區域教育資源的不合理的配置,同樣會引起教育過程的不公平。因此,廣西應均衡推進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學前教育資源共享,具體措施如下:
1.創造支持“互聯網+學前教育”的資源環境。資源環境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在互聯網背景下,廣西大中城市的很多幼兒園都展開了寓教于樂的信息化教學,而由于教育經費不足、教學資源匱乏,很多鄉鎮民辦園卻只能承擔看管職能,而這種因互聯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而導致的教育不公,也拉大了城鄉幼兒素質的差距。因此,廣西政府的教育政策要向鄉鎮地區傾斜,以均衡推進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創造支持“互聯網+學前教育”的硬件環境,如配備網絡、電腦、音響、打印機、投影儀、LED顯示屏等多媒體設備,為數學化資源的共享奠定基礎。同時,也應注重軟件環境的建設,如幫助教師掌握信息化技術,學會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進一步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實現優勢資源共享。
2.構建數字化學前教育資源共享庫。落后地區的幼兒園,不僅是辦學條件差,幼教觀念同樣存在問題,課程設置多以語言、算術為主,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嚴重,并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政府部門應在推進“互聯網+學前教育”的硬件建設的同時,聯合優質幼兒園、高校、科研機構等組成團隊,協同開發、構建數字化學前教育資源共享庫(包括學前教育課程資源、主題活動資源、教育游戲資源等),以滿足不同地區的教學需求,讓全區的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以縮小教育過程的差距,促進學前教育公平。
(四)創新教師培訓機制,加大師資培訓力度,縮小學前教育師資差距。“互聯網+學前教育”有利于提升學前教育的質量,促進教育公平,但也對幼教的專業能力與信息技術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推進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必須創新幼教培訓機制,以縮小學前教育師資差距,具體措施如下:
1.加大幼教師資培訓力度。各設區市教育行政部門應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師資培訓工作,加大師資培訓力度,給予幼兒園制度和政策支持,制定好各級各類幼教培訓計劃,認真做好參訓學員的遴選工作,合理使用培訓經費、保障培訓時間。對參培教師人文關懷,幫助教師解決工學矛盾,確保培訓工作順利開展。
2.創新靈活多樣培訓方式。傳統的幼教培訓主要采取短期集中培訓等比較單一的方式,通常以講授法、專題講座法為主,雖然組織效率高,但培訓效果較差,難以滿足幼師的個性化需求。因此,可在教育行政部門、高校與優質幼兒園的組織下,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創新培訓方式,如構建可點播的幼教網絡培訓課程,并展開互動直播、在線答疑等活動,以實現廣覆蓋、低成本、高質量的培訓與學習,作為傳統的面授輔導、園本培訓等培訓方式的有力補充;還可以采用現場培訓(下轉第19頁)(上接第5頁)與網絡視頻操作、演示與實踐操作等結合的方式,以實現幼教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逐步提升與自我成長。
3.創新豐富多彩的培訓內容?!盎ヂ摼W+學前教育”能夠使學習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形象,更利于提升教育效率與質量。因此,為真正發揮“互聯網+學前教育”的優勢,幼教培訓內容除了基本的學前教育專業的理論知識、幼兒園課程的實踐教學外,還應創新豐富多彩的培訓內容,注重根據培訓需求的整合分析,明確培訓目標,增加信息技術教學的專項培訓,如信息化硬件的使用技巧、信息的獲取與整合、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幼兒教學游戲的開發等,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以切實推進學前教育信息化的深度發展。
4.健全幼教信息化教學實踐的評價機制。應明確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標準,豐富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主體,完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激勵機制和完善激勵機制。
逐步實現學前教育公平,確保每一個幼兒的教育機會與教育資源的公平,是當前廣西政府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的重點。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廣西應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并向落后地區傾斜,全面推進學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設,以便能夠更低成本、快速地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教育質量提升。當前,“互聯網+學前教育”的成功運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不僅需要政府明確自身職能,投入較大的財力、物力,還需要幼教自身素質的提升,以及所有幼兒家長的配合、社會各界的支持,方能合力推進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賀林珂.“互聯網+”背景下學前教育機會公平的機遇與困境.江蘇教育研究,2017(1)
[2]劉銀妹,覃思琰.廣西學前教育調查——基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調查[J].學園,2015(15)
[3]滕忠萍.學前教育的“鎮江模式”及其對廣西的啟示[J].廣西教育,2017(6)
【基金項目】2017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課證融合《學前兒童生理與保健》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GXZZJG2017B066);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管理體系建構研究”(2018KY0925)
【作者簡介】滕忠萍(1973— ),女,壯族,廣西人,研究生,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幼兒教師培訓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學前教育、教育管理。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