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震 蒙振
【摘 要】本文論述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針對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面臨的相關教學體系不完善、高校教育中缺乏實踐教育和創新教育、學生自身知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出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加大對創新能力培養的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創新能力培育環境;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優化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重視完善學生知識結構,鼓勵學生增加知識和能力積累。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學生? 創新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2C-0008-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下社會發展的動力取決于創新。在創新引領時代發展的現實狀況下,只有積極培育更多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一、創新能力的內涵及培養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
(一)創新能力的內涵。創新是通過由無到有、由舊到新的飛躍,實現新的認知、新的知識、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形成新的方法、產生新的事物。創新能力就是實現創新所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比如創新態度、創新意識、創新目的、創新思維和價值追求等。在大學期間,學生所受的教育將影響其一生的發展,大學階段也是學生逐步積累知識、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所以,對于大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所體現的探索精神就是創新能力,具體來說,包括對事物保持疑惑的態度、求異的思維方式,提出和解決新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對已知知識的轉化能力等。綜上,高校學生創新能力主要指的是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技能逐步轉化為素養和智慧的能力,也就是“轉識成智”的能力。這種創新能力的特征主要體現為自主性、轉化性和超越性等。
(二)培養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高校是人們傳遞知識和生產知識的重要場所,是開展創造和創新教育的基地。所以,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意義重大,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有助于滿足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需求。創新能力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核心驅動力,只有不斷培養創新型人才,才能確保國家創新技術事業的順利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總體來說,我國的創新人才匱乏。在新時代發展環境中,高校更應強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將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提供更多創新人才。
其次,有助于促進社會發展進步。21世紀,不僅是信息技術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備要件。創新型人才越多,社會進步和發展越快??茖W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地看到這個世界,積極總結社會發展規律,技術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有效方式。技術的進步就是不斷更新對世界的認知,不斷更新改造世界的方式,繼而形成新的認知和新的創新方式,簡單地說,創新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要件,而技術成果的創新,可以不斷轉變為新的生產力,繼而推進社會進步和發展。
最后,有助于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不僅與社會發展有很大關系,而且關乎國家的國際地位,對于高校學生自身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教育基本以知識教育為主,很少有創新實踐方面的教育,這種教育現狀要求我們必須積極發展創新教育。近幾年國家大力提倡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社會各界也高度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問題。處于改革階段的高等院校,只有開展系統化的創新性教育,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學習力,才能保證學生得以全面發展。提高高校學生創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學習能力,使他們形成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品質,以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
二、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相關教學體系不完善。當前有關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包括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和考核方式等在內,并不完善,并未依照創新模式來組織教學工作。
首先,課程設置缺乏明確的目的和層級,師資力量缺乏統一規劃。從課程設置來看,雖然高校開設了與學生創新能力相關的課程,但是基本所有專業都能通用,沒有針對性,而且很多高校都未設立專門開展和協調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師資部門。師資力量缺乏統一規劃,課程設置不具有針對性,使得相關教學缺乏有效的支持和保障,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成效。除此以外,當前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系統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成長變化。
其次,教學和考評方式尚未擺脫應試教育的烙印。應試教育的本質是灌輸式教學,比較強調知識的記憶,很少考慮學習人員的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雖然高校學生不需要面對升學壓力,但是卻不得不背負應試教育的壓力。而這種教條式的考核方式,很難提升和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無法獲得引導,很難激活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鍛煉。
(二)高校教育以知識教育為主,缺乏實踐教育和創新教育。教育觀是指導教學實踐的基礎。想要提升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就應當確立與之相匹配的教育理念。當前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育所暴露的本質問題,是高校教育理念過于陳舊,單純依靠知識教育來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實際上,從知識教育的角度來理解和認知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會使高校學生創造力受到嚴重遏制。從知識教育理念和態度上來說,要全面提升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實際上是將這種能力視為固定的某種知識加以傳播。所以,高校學生所獲得的并非能力和思維方式,而是抽象的知識,這樣就很容易使他們的創新能力被固化。創新能力的培育,并非固有知識或成果的傳播,而是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從本質上來說,創新能力的培養,并非讓學生機械學習或記憶知識,而是引導學生突破固有思維方式,提升自主能力和創造力,以確保知識得以順利思考,繼而生產創造力。
(三)學生自身知識結構不合理,綜合水平參差不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方面要關注學校、師資和課程,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自身,比如學生自身心理特質、價值追求和知識基礎等。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立足的是學生自身的成長和發展。也就是說,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立足點是學生的自我成長,要將學生自我意識充分發揮出來,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高校教育首先要將學生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然后不斷調整和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學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體,喚醒他們的創造力是培育的關鍵。要積極發現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從問題出發積極提升學生創造力。
三、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一)加大對創新能力培養的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創新能力培育環境。加大對高校學生創新的支持力度,積極創建創新培育平臺,為創新和發展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塑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確保創新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促進創新能力培育。
首先,加大對創新能力培養的支持力度。依據各個專業的學科特征,從物質、經濟和人力等各個方面為其提供支持,積極構建創新平臺。通過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學生參與課題研究,激發其內在創新動力,促進其創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搭建創新能力培養平臺,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機會。比如通過開展校企合作的方式,將學生送往企業實習,為其創造實踐機會,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最后,積極塑造良好的文化創新氛圍。開展創新活動,需要和諧、積極、寬松的氛圍。社會各界應堅持開放的思維方式,建立健全文化機制,加大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所基礎文化設備的建設投入,以確保不同群體文化需求得到滿足。組織開展博覽會、創客大賽、創新交流會等活動,積極塑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實現自主創新,提高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優化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高校是大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學校的環境、校風都會對大學生形成深遠影響。一所高校所貫徹的教育理念,傳承的歷史和文化,不僅與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息息相關,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精神狀態。因此,要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優化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
首先,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則更多地發揮引導的作用,積極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和參考國內外成功經驗,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積極提升他們的主動意識。例如組織討論,讓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做出相關解釋。
其次,優化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2015年1月,教育部頒發相關文件,指出應將創新能力作為課程設置的重點。因此,要對專業課、基礎課、公共課等課程的權重進行合理分配,并與專業學科特征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豐富課程內容,不僅要教授基礎的理論知識,也要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實踐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相關內容,融入全新的思維模式,促進創新,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
(三)重視完善學生知識結構,鼓勵學生增加知識和能力積累。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增加知識和能力積累。
首先,重視課程學習。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學習,用發散思維認識和思考問題,并利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書本中不懂的知識提出質疑,同時請教相關老師,不斷積累更多的專業知識。
其次,強化課外積累。要積極參與學術講座,學習新的理論知識;通過學校圖書館、電子平臺等,收集文獻資料;主動閱讀專業相關著作,查閱與專業相關的學術期刊和網站,強化交叉學科和相鄰知識積累。
最后,主動參與實踐教學,提升創新能力??梢酝ㄟ^新媒體平臺,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為背景,積極拓展思維,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將新媒介融入專業學習中,提升專業學習的實效性,提高實踐能力。同時,合理運用助教平臺,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創新思路和方式方法,提高實踐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新萍.哲學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
[2]杜健雄.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探究[J].社科縱橫,2012(11)
[3]楊艷,張義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外部機制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4]杜麗華,沈高峰.國外大學創新能力教育的分析與啟示[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4(8)
[5]張達.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是培養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J].中國地質教育,2006(4)
[6]王麗萍.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新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8(1)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國家創新戰略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研究”(GXGZJG2015A038)
【作者簡介】林 震(1965—),男,廣東梅州人,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