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而馥
摘要:歷史記錄了民族進步、社會文明發展等眾多內容,學習歷史能夠幫助后世吸取經驗,避免重蹈先人覆轍。利用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備一定的可行性,加之素質教育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納入了教學培養體系,因而廣大初中歷史教育者應重視歷史的人文素養培養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要善于挖掘歷史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感知歷史魅力,夯實學生的素質基礎,推動其人文素質良性發展。本文圍繞“初中歷史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展開討論,希望能夠為初中歷史教學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 歷史教學 提高 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5-0199-02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人民的思想認識不斷提高,素質教育要求初中歷史教育能夠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為核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要注重學生的人文情感提高,還要推動學生的綜合素質良性發展,并使之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性人才。正因如此,初中歷史教育者在落實歷史教學時應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要在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發展規律,使之能夠以歷史的思維來認識社會、自然和個人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當前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落實質量不佳,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難以落到實處,廣大教育者應積極采取措施,在創新歷史教學的同時落實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推動學生的人文素養發展。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歷史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能夠很好地反映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政治、道德現象,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三觀。利用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備可行性和重要性,然而當前階段我國的初中歷史教育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存在問題,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兩點:
首先,傳統教育教學理念影響了教育者的教學理念,部分歷史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遵循著知識本位思想,雖然近年來教育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然而教育者始終未能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使得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既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難以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其次,很多教育者未能正確認識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養,還有一些教育者認為只要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就能夠滿足其階段性的人文素養需求。正因如此,教育者沒有深入鉆研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問題的思想,沒有鉆研歷史教育的人文素養核心內容,這使得歷史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相脫離,教育有效性大打折扣,不僅影響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還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二、利用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1)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雖然初中學生的生長發育較小學生而言更為完善,然而與成年人相比,初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還未能有效形成,初中階段的教育無疑是引導其形成正確人生觀的重要階段。歷史教育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時,通過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歷史事件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學生能夠更為全面地分析問題,進而為其后續發展夯實基礎。與此同時,人文素養培養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歷史與生活相聯系,通過歷史更好地了解生活,更為積極主動地面對成長和學習。
(2)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21世紀背景下,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需求引導了教育發展,使得綜合素質教育成為教學的一個重點。歷史具備極強的人文氣息,因而利用歷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進而推動其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三、利用初中歷史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1)利用教師人格魅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是能夠對學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由于初中生年齡較小,沒有較強的善惡觀,因而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學生并反饋到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因此,想要利用初中歷史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者首先需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能夠用人格素養魅力帶給學生源源不斷的正能量。這對教育者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而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應該積極地儲備自身的知識,夯實自身的專業基礎,要愛崗敬業、關愛學生,要能夠用豐厚的知識引導學生暢游歷史之海,能夠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為學生提高人文素養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2)善用歷史人文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歷史教材之中包含了豐富的人文素材,對培養并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能夠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歷史教材是教育者落實初中歷史的主要參考物,深入鉆研歷史教材提取其中具備價值的人文信息也是歷史教育的一大目標。因此,教育者應善用歷史教材中包含的人文內容介紹歷史名人軼事、傳統文化精髓或著名歷史事件,要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如果學生能夠對歷史教材中包含的知識產生情感共鳴,那么學生則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識內涵、更好地在自身頭腦中形成歷史知識框架,不僅有利于提高歷史教育的實效性,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挖掘歷史之中包含的人文素材時,教育者應多方搜集資料,要使得人文素材應用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到歷史的震撼,還要能夠有效地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內容,啟發學生思維、增長學生見識。例如,在落實鴉片戰爭時,教育者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鴉片戰爭時的中國背景、了解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中華民族承受的屈辱,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還要引導學生逐步樹立好好學習、復興中華民族的宏圖偉愿,要善用歷史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凸顯歷史的人文教育功能感染學生,借助情感力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3)創新教學方式縮短歷史與現實距離。就當前的客觀情況而言,以灌輸為主的機械填鴨式教學仍然是初中歷史教育的主流,想要在短時間內廢除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是極其不切實際的。然而,歷史是一門通過研究歷史現象探究社會發展規律的學科,知識灌輸式的學習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點,還容易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感。為了保證歷史教育的效果,教育者應有意識地在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中融入新型的教學方式豐富現有的教學方法,在趣味化歷史教學的同時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從視、聽等多個角度體味歷史之中蘊含的道理和情感。例如在落實五四運動教育時,教育者可以在傳統教育教學的基礎上融合多媒體教學法,將與五四運動相關的教學內容制作成精美的課件,在課上為學生播放與之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如此,學生更容易感受到來自于青年學生的澎湃救國熱情、了解中國共產黨誕生歷程的艱辛,進而更好地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多媒體為歷史與生活構建了橋梁,既消除了學生學習的枯燥感,培養了學生的優良思想品質,更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4)豐富課外活動營造良好的人文氣氛。雖然課堂教育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有效的途徑,然而初中歷史教育時間有限,局限于課堂的歷史教育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所能夠發揮的效力十分局限。因此,教育者應有意識地延展課堂教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營造良好的課外人文氣氛,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讓歷史教育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在具體落實時,教育者可以積極引導學生觀看歷史題材電影,引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或是參加相應的歷史知識競賽等,讓歷史包圍學生的生活、學習,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歷史的人文情懷,進而更為自主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育有效地豐富了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路徑,利用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備極強的現實意義。雖然當前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但是相信通過教育者的不懈努力,利用挖掘歷史教材激發學生情感共鳴、豐富課外活動營造人文氣氛等手段一定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感染學生,學生的人文素質發展也一定能夠更有保障。
參考文獻:
[1]魏謙萍.歷史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J].教育革新,2008(9):49.
[2]李彥玲.發揮歷史學科功能提高學生人文素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0(9):40-41.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