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萍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教學模式不斷的創新與優化,在高中政治教學中也引進了合作探究模式教學,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政治教學的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不僅為學生搭建了溝通交流的橋梁,還為學生指引了學習的方向。
關鍵詞:高中政治;合作探究模式;運用
在高中階段,政治是重要的科目之一,傳統的教學方法枯燥乏味,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面對全部都是文字的理論知識,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盲目地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利用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學習[1]。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利用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學,不僅可以積極地引導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一、創造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個敏感期,對團隊合作的意識比較弱,尤其是面對都是文字的理論知識的政治課,大部分學生學習政治就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當考試成績沒有一個好結果時,信心一下子就被擊垮了,逐漸導致學生失去了對政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目前狀態,在政治教學中積極地引導學生正確的觀念,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2]。在政治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習,面對教師給出的問題學生是難以自己及時完成的,那么教師便可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通過合作的方式不僅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還在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學中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組織合作探究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能夠把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有效開展,需要教師制訂科學合理的計劃,并且進行有效的組織。我們從以下三點進行組織:第一點,教師以小組為單位,把學生進行有組織的分組;第二點,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探究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正確地引導,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合作探究;第三點,要求學生在合作探究完成后把學習成果以書面的形式進行匯報總結,教師再結合學生的匯報總結,把政治教學中的學生普遍存在的難點進行專項的討論與研究,再次幫助學生把知識進行深層的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內容,利用合作探究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明確教學目標,主導以“學生為主”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永遠都是主宰者,卻忽略了引導者的作用。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引用合作探究模式,教師要轉變以往的角色,主要就是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首先,教師要從自身進行改變,認識到合作探究模式的優勢及意義,改變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其次,在實際教學中,要融入學生中,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并且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確保合作探究模式在學生中有效地開展;最后,在政治教學中,讓學生轉變以往的觀點與對政治的認識,讓學生知道政治教育是國家政策的基礎,只有把政治教育學好才能在實際的生活中正確合理地運用[3]。教師正確的引導與有效的激發能讓學生熱愛政治教育,培養學生做一個關愛同學、關愛社會的好學生。
四、學會自我反思,構建合作探究的教育體系
高中政治的學習時有固定的體系與學習方法,教師要教導學生正確的政治學習方法,通過結合合作探究模式構建教育體系,讓學生對政治教育有一個新的認識。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利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我反思,多吸取其他同學在學習中的優點,摒棄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政治教學中部分學生更注重教材的內容,但卻忽視了時事政治,而部分學生側重于時事政治,忽略了教材內容的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都存在著問題,教材內容與時事政治在學生的政治學習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兩者是不可分開學習的,只有兩者進行充分的配合,才能引導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意識到政治學習的重要性。對于教材內容方面學習與時事政治的教育中,教師要設置專門的合作課堂,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發現自己的問題,并且學會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改正,進而提高對政治學習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高中政治的教學中,引進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根據學生的現狀及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讓學生在合作研究的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課堂的情境教學是促進合作探究的一種方式,促使合作探究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閆向清.試析高中政治教學中合作探究模式的運用[J].學周刊,2019(1):98-99.
[2]王國泰.高中政治教學中合作探究模式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7):218,220.
[3]王劍.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12):98.
[4]周奕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06(18):87-8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