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蘭
摘 要:“學思課堂”是核心素養落地的有效途徑。旨在優化課堂教學和優化知識落實過程。因此從“學思課堂”讓教學成為以人為本,聚焦核心素養出發的“五變”做闡述。以期引起更多同仁就課堂教學問題進行研討與交流。
關鍵詞:“學思課堂”;數學教學;有效利用
“基于核心問題的學思課堂”(簡稱“學思課堂”)是核心素養落地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課堂。通過課堂的教學,旨在喚醒學生內在的對變化世界的好奇心,引發對知識的向往與追求,從而能出于個性基礎,力所能及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學習中陶冶情操,養成獨立的思維習慣,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形成自己的追求與理想。
一、“學思課堂”讓教學從重學輕思向學思結合轉變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哲學家康德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因此“學思結合”是一種哲學思想。把這種哲學思想運用到課堂中去,就是“學思課堂”。學習必須思考,否則不能升華為自己的能力;思考必須學習,否則思考就會丟失方向成為盲目。因此“學思課堂”不僅有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深厚的專業功底的支撐,更有對教育哲學意義上的思考,是站在哲學高度上研究教學,有其理論支點、邏輯起點。
二、“學思課堂”讓教學從重知輕行向知行合一轉變
學思課堂的理念:其一,要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其二,學、思是核心,課堂要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師生的交流互動,學生的深度思維,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例如:學習“四邊形”時學生苦悶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方法記不住,容易混淆,有些學生竟然機械背。透過現象看其本質,反思課堂教學。隨后我在學習“四邊形”這一章時改變了學習方式,在學習這一章內容之前,先讓學生回憶小學所學過的四邊形。學生隨意列舉,我將模型圖形有意識按排列。隨后讓孩子通過拼擺探究,例如任意四邊形如何變為梯形、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你在原圖形的基礎上加了哪些條件就變成另一圖形?你有什么理由說服老師你變的就是這個圖形?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在實驗過程中深度思考,為了說服老師,證明自己所變的圖形就是某圖形,不僅認真研讀分析課本上的定義,并且借助網絡擴大學習知識面,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原來規劃一周時間完成的內容沒想到三節課玩轉得透透徹徹。
將“學科思想”深入根植于學生的精神之中。“知行合一”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和優化落實知識過程,達成教學目標,形成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思辨能力。將教師的人格魅力與學術魅力對學生的輻射效應發揮到極致。
三、“學思課堂”讓教學從重共輕個向因材施教轉變
教育的公平并不是掐頭去尾的平均教育。而傳統教育中“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學習群體往往被教育忽視,失去教育應有的價值。因此有了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數學新課標中提到“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要以人為本,因此我們才要因材施教,而學思課堂能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基礎,讓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因材施教特點是:教學內容的梯度性;教學對象的全面性;教學程度的針對性;學習效果的同步性。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潛力,從而達到使所有學生會選擇、會學習,卓越發展。
四、“學思課堂”讓教學從灌輸課堂向對話課堂轉變
舉一個例子:美國老師聽了我們所謂的好課感到疑惑不解:既然老師提的問題學生都能完美地回答,而學生提不出新的問題,那么為什么還要上這堂課?這就是中美教育在教學觀念上的本質區別,即中外教育之間的“中間地帶”。評價一堂課的教學質量,中國傳統的評價標準是“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而美國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學生提了多少問題。因此課堂上提倡鼓勵學生問“為什么”,等于我們給了孩子思維的翅膀。我們常說:沒有老師的退,就不可能有學生的進。從單向的灌輸轉變為多向交流。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大力提倡學生提問,從而向學生傳達出他們是合作參與者,需要他們提問來幫助你把課講得更好。例如在學習“數軸”一節時,學生提出:問題1:數軸可以斜著畫嗎?問題2:水平放置的數軸和豎直放置的兩條數軸能相交嗎?若能相交,則構成的圖形叫什么?問題3:數軸是誰發明的,有記載嗎?問題4:無理數在數軸上怎樣找到它的點?等等,雖然問題表述不是很嚴謹,但課堂充滿著創造和智慧。
五、“學思課堂”讓教學從知識課堂向素養課堂轉變
“學思課堂”是核心素養落地的有效途徑。其主要原因有:
1.“用人文情境包裹核心問題”
“用人文情境包裹核心問題”是指以學生為本、以學科知識為準、以學科思想為靈魂、尊重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引發學生情感上的興趣和知識上的好奇心。學生獲得的不是生硬的知識,而是學科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2.提高思維品質和不斷健全人格
思維品質是核心素養的核心。思維品質實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主要包括系統性、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邏輯性、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等六個方面。提高思維品質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 不斷健全人格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喚醒,在于激勵,讓每一個生命都閃亮希望的曙光;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師的成長與發展。讓每個教師具有學科素養和人文情懷。在“學思課堂”這條教學路上“且學且思且行”,讓教學返璞歸真。
行在當下,指向未來!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2018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15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