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土文化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的重要體現,具有獨特性與豐富性。鄉土文化是一種反映區域民族特質和地域風貌的民族文化。它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特殊的情結。結合部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的整體的教材立意,既關注初中學生青春期的身心變化,更注重“身體—心理—精神”的整體狀態,來認識和看待初中生的生命成長,落實核心素養的同時滲透生命教育理念與思想,奠定生命教育的底色,為學生學會自主發展與終生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鄉土文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整合
一、 鄉土文化精髓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
鄉土文化是指特定區域的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只有經過開發,它們才能轉化為可利用的社會教育資源。本文中特別指明的鄉土文化是關于大連市普蘭店區鐵西辦事處的人文歷史,自然地理、風俗文化以及文物古跡等。
教師立足于新教材,精心挖掘教材內容,篩選適合于初中生的鄉土文化精髓,將鄉土文化恰當地貫穿于課堂內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講授《以禮待人》一課時,針對“運用你的經驗”板塊,教師邀請學生進行餐桌禮儀的情景表演,將傳統與現代、鄉土的與正規的餐桌文化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餐桌文化獨特魅力。在辯論和交流中學會傾聽與欣賞,形成一種積極文明的餐桌禮儀,進而熏陶和感染周圍的人。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形成一種健康、文明、和諧的餐桌文化氛圍。《荀子》中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苯處熢趯嶋H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從細節做起,努力做一個學禮、明禮、守禮的人,大家攜手共創文明有禮的社會風尚。
二、 綜合多種思維,引入情感的升華
(一) 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激發探究欲望
成功地導入一節課,能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入渴望學習的狀態,為整節課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了把生疏而枯燥的知識融會貫通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教師在講授《服務社會》一課,是這樣導入的:“今天,我為大家請來了一位小記者,讓他帶著大家走進另一片神秘的天地”。小記者:“嗨!大家好,我是鄉土文化志愿小記者,今天我想帶你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我們美麗而可愛的家鄉……”一看到熟悉的同學以一種新的身份出現,同學們的興趣馬上就被激發起來了。接著由小記者呈現家鄉的相關圖片與視頻,學生從另一個角度發現家鄉的經濟建設發展、本土文化、并了解那些為家鄉默默地做貢獻的人等等。隨機播放《普蘭店區張店漢城》自制的視頻,讓學生欣賞出土的文物,在驚訝與驚奇中萌發探究的種子,號召學生加入家鄉志愿者隊伍,將家鄉文化真正地融入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并進行拓展延伸,結合中國傳統節日,讓學生進行“寫春聯送祝?!被顒?。學生自編祝福詞、自己書寫、送給最需要的人。在活動中各種能力都得以發展和提升,從而情感上得到升華。
(二)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合作與競爭意識
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組織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實踐并感知活動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授《關心國家發展》一課時,導入環節首先呈現“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國產大飛機C919”“7000米級海試試航員凱旋”和“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幾組圖片,視覺的沖擊,讓學生總體感知國家建設取得的成就。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為偉大祖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同時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也應該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光榮使命。此時,將畫面切換到學生自己生活的社區,結合自己家鄉的發展變化,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對家鄉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家鄉的美與存在的不足,并為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在調查過程中,需要做前期的預案、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和調查后的總結和反饋,并集中匯報提出有效策略。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合作與競爭能力、辯證思維、理論聯系實際等能力得以提升。學生的親社會行為激發了愛家鄉的情感,為日后建設美麗家園奠定基礎。
(三) 營造“文化”情境,課內課外合二為一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尊重和傳承優秀的文化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應盡的義務。以道德與法治課堂為載體,所能承載的內容畢竟有限。于是在校園內,我們開設了校園鄉土文化社團和校園廣播站,涵蓋了文明禮儀、書法繪畫剪紙、家鄉史、民俗民風等多元素文化。在眾多的鄉土文化中甄選最具根本性、針對性、時代性的教育內容,尊重與傳承文化的同時,進行理性、客觀地分析與判斷并將傳統的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并發揚光大。
在教授《在社會中成長》一課,恰當地開展一些專業種植技術的視頻活動教學,為學生創設一個整體感知學習的機會。通過帶領學生到玉米地里播種、拔苗、收割等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養成持之以恒的行為習慣。學生體驗過程的艱辛與收獲的快樂,教師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理解體諒父母,學會換位思考,用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的愛與回報?!帮L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敝挥信囵B學生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傾力奉獻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人生價值。
三、 植根思想,自主發展走向終身學習
將優秀鄉土文化的“根”和“魂”植入學生的深層心理結構中,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多樣的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培養愛家愛國的情感。讓學生了解家鄉張店漢城2000多年的歷史、文物古跡和民風民俗等,讓家鄉在學生內心深處深深地扎根。我們在課堂內外注重有效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將鄉土文化與道德與法治學科整合,進行一次積極嘗試。目的是想深入地探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鄉土文化傳承的契合點,使學生能自主地了解優秀鄉土文化的精華,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家國情懷及文化擔當等,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凝聚成入世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文質彬彬的君子品格。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痹诮逃虒W的探究之路上,我們一直在前行,并將繼續探究式前行……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2]徐水群.融入鄉土文化?激活課堂教學[J].福建教學研究,2013(7).
[3]朱小蔓.道德與法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李彥,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市普蘭店區第十 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