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紅
摘 要:新課標的進一步實施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生活閱歷缺乏,思維能力有限,因此寫出來的文章常常詞不達意,缺乏一定的邏輯性和整體性。因此不斷優化和完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立足新課標的視角,提出了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希望為全面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課標;作文教學;教學水平
作文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歷來都是語文老師廣泛關注度的熱點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身心發育還不健全,再加上作文素材積累有限,因此要想完成一篇質量較好的作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另外,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老師都是結合教材中的作文知識進行課堂講解,然后讓學生課下練習。這種教學方式盡管可以全面地將作文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嚴重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急需語文老師通過創新作文教學模式、實施現代化的作文教學策略來促進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學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
我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碑斍霸谛W寫作教學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小學生生活閱歷匱乏,缺少寫作的素材。而要想有效改善小學生的這種寫作困境,首先,老師要多為他們提供一些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小學生將課堂寫作學習拓展到社會實踐中去,從而在拓展視野、見識的同時,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同時,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定期帶領小學生去參觀一些名勝古跡、藝術展覽等,讓小學生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和心態,去發現生活中一些豐富多彩的寫作元素,并將其借鑒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其次,老師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多為小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通過拓展小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面來幫助學生進行素材的積累。同時,還要教會小學生正確的素材積累方法,如記讀書筆記、摘抄、寫日記、寫隨感等方法??傊獜亩鄠€層面來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從而為今后的寫作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閱讀,提高寫作能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這些經典名言中我們可以看到閱讀對于教學來說,尤其對于語文寫作教學來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全面發展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小學語文作文課堂教學效率,小學語文老師也要充分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并通過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實施寫作教學。
首先,老師要加強小學生的閱讀量。引導小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涉及的知識越多,小學生受到的文化熏陶程度就越深,那么語文寫作功底也就越深厚。例如當我們學習了蘇教版小學語文《美麗的南沙群島》這篇文章后,老師就可以為學生推薦《森林報·春夏秋冬》《80天環游世界》《會飛的伙伴》等優秀的課外讀物。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重點以及難點的理解深度,而且可以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擬人、比喻等寫作手法在文章中的具體應用,從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其次,老師還要教會學生讀寫結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文本閱讀來積累素材、掌握寫作技巧、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例如通過文本學習或者課外閱讀發現一些好詞好句,與學生一起探討和分析,然后引導學生進行仿寫、拓寫、改寫練習等。模仿他們的寫作結構、模仿他們的名言警句、模仿他們的遣詞造句等,但不能抄寫,告訴學生寫作的靈感要依靠自己,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思維角度不同,那么感悟和寫作角度也是不同的。
三、師生互動,在寫作中融入真情實感
通過大量閱讀小學生的作文我們可以發現,作文中情感的融入,會使得文章質量有很大的提升。文章中融入真情實感會使得文章朗朗上口、情境豐富、人物性格鮮明;而如果一篇文章只是應付了事地去寫,就會非常生硬、死板,甚至整個結構布局都非常平淡或混亂。所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老師也要充分認識到真情實感在寫作中的重要性。
首先,老師要在作文修改中傾注情感,對于學生的作文要發現其優點、指正其不足,并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去進行評價。其次,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積極融入學生的群體活動中,用自己的行為情感去感染和引導學生,讓學生體會到生活和學習的美好,進而以飽滿的情緒、高漲的熱情進行寫作。另外,在日常教學中還要多鍛煉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其根據文本內涵在朗讀中去體會作者情感,去學習作者的情感表達方法,從而將這種情感知識轉換成自己的寫作能力,進而讓自己的文章也有血有肉,情感充沛。
總而言之,寫作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全面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以及學科素養的基礎,更是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前提保障。因此,小學語文老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從而讓每一名小學生的作文都寫得精彩萬分,每一節作文課堂都活力十足。
參考文獻:
[1]劉冬梅.探尋作文教學新路徑,構建作文高效新課堂[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8(9).
[2]張小麗.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創新方法的探討[J].課外語文,2018(2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