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巧靈
摘 要: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經明確提出要促使學科教學實現知行結合,以生活化教學資源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學科知識遷移能力。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也應主動構建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探究數學知識,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做好準備。從以現實資源創設生活情境、以動手實踐創設生活情境、以信息技術創設生活情境三個角度分析小學數學教師應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生活情境優化師生互動,逐步提升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創設手段
受到我國國情的客觀影響,一部分小學數學教師一直都以優化學生的考試成績為根本,錯誤地將理論知識作為小學數學學科的全部教學內容,以灌輸教育作為提高課堂知識容量的基本手段,導致小學生逐漸養成了慣于接受、不懂探索的惰性思維。長此以往,小學數學便會成為培養“考試機器”的平臺,違背了我國在義務教育基礎階段開設數學課程的基本初衷。為了轉變這種被動不利的教學局面,新課改提出了生活化教育改革,而本文所研究的生活情境則是實施生活化教學改革的基本切入點,能夠有效地綜合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的內在關聯,促使小學生在數學教育中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建構師生積極互動的數學課堂。
一、以現實資源創設生活情境
創設生活情境的基本方式就是要充分使用現實資源來引出數學問題,讓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學好數學的現實價值。客觀來講,數學知識本就是從人們現實生活中發展起來的基本學科,有豐厚的生活問題,且生活各處都使用了數學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發現,懂得及時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以現實資源達到構建生活情境的教學目的。
就如在“捐書活動”一課教學中,我讓本班學生以真實的捐書活動來學習連加知識,使其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進行連加估算。為此,學生需提前準備一些需要捐贈的書籍,如學科書、故事書、繪本書、百科全書等,認真登記捐書表格,記錄書籍名稱與數量。然后,按照學生登記表格展開連加教學,即讓學生分門別類地匯總各類主題書籍的數量,通過一定的加法計算總結本輪捐書總量。待學生完成連加計算之后,鼓勵學生踴躍地解釋自己的算法,解釋自己選擇這種算法的理由,由此深化連加計算教學,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且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
二、以動手實踐創設生活情境
動手實踐活動本身就是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展開數學操作的一種教學行為,能夠直接將小學生引入生活化數學情境之中,促使學生自主發生知識遷移行為。因此,以動手實踐操作行為創設生活情境十分重要,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大有裨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解放學生的雙手,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勇敢操作,利用自己的操作感受理解數學知識。
就如在“長方形的面積”一課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以6人一組自主剪裁長方形模型,在小組內對比各個長方形的面積大小,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相關圖形,以便讓學生在數學學習實踐中了解面積的大小知識,豐富自己對“面積”這一數學概念的認識與理解。在小組動手操作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能以“比一比”“疊一疊”等方式正確排列長方形圖形,還有一部分學生會直接利用方格紙對比各個長方形的面積,指出同等大小的小方格數量可以代表長方形的面積大小。由此,學生便能在同伴的啟發下發展自覺的空間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互動交流。
三、以信息技術創設生活情境
說到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我想大多數教師都會想到現代信息技術。這是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包含海量資源,還能靈活處理聲音、視頻、圖畫、文字等多種資料,以更加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達到創設生活情境的目的。由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主動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活情境,不斷優化生活情境的組織方式、內容與呈現效果,為讓小學生形成更加強烈的視覺刺激做好準備,促使學生進入深度思維狀態。
就如在“國土面積”一課教學中,我便以現代信息技術播放了關于展示我國國土面積的紀錄片,借助視頻的航拍技術與傳感技術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我國國土面積的大小。但是,學生并沒有明確的面積概念,且出行經歷較少,為了讓學生產生更為直觀的認識,我以中國地圖與本地地圖作為對比,展示了本地在整個中國國土地域中所占有的比重,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對外界社會有了更加強烈的探究欲。由此,小學生便能更好地認識更大的數,且能在不同情境中意識到大數的內在含義,形成積極的互動氛圍。
總而言之,創設生活情境對小學數學實現有效教學十分重要。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學生的學習需求,分析學生的求知特點,以生活情境呈現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發現行為,促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活動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數學探究能力,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積極互動中全面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明珠.以生活情境為支點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252-253.
[2]郭春波.關于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109,11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