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四紅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文化歷經了上下五千年的發展,積累和傳承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形成社會意識形態,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部分,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膚淺的世俗文化開始逐漸代替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目前,國家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傳播,是當前國家新課改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傳統文化;傳播
高中語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文化的精髓,在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下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新時代對高中語文教學的新要求。如何在高中語文學科素養中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就傳播的有效方式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相關理念界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寫道:語文核心素養是使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應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與其品質;是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文化是生命,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教學的關系
語文是我國文化的基礎,具有相當強烈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通過指導傳統語言文字教學有效形成語言構建與應用;通過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來有效提升、發展思維能力;高中語文的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高中語文教學時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
三、語文學科素養中傳統文化傳承途徑
一要注重國學經典、安排晨讀晚誦。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素質,學生可以在這些作品中找到學習的榜樣。例如,在儒家經典中,不乏誠信仁愛、尊師重道之說,道家的虛懷若谷、佛家的進退從容則都是一種大智慧的存在,當我們能夠深入去學習的時候一定會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同時也會實現創造性的轉化。
二要守住課堂陣地,做優秀傳播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課則是傳統文化的最好的傳播途徑。在新課改要求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好必修學段中的“整書閱讀與研究”、選擇性必修學段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和選修的“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三個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培養民族審美情趣,增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適合社會情境、有利職業發展、聚焦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習,這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群文閱讀、專題學習是這套叢書的亮點,也是我們一向的追求!”同時通過研討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要義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提高文言文閱讀鑒賞能力、問題探究能力與表達交流能力,繼承、反思和創新中華傳統文化。
三要營造傳統氛圍、強化文化氣息。努力構建校園文化,讓一草一木都成為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力軍。營造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如學校的整體規劃建設按傳統設計,文化墻以傳統為內容,每學期舉辦一次專題講座。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領略民族文化風采,接受文化熏陶。語文課堂教學要在優秀傳統文學中努力構建語言,發展、提升思維,提高審美與鑒賞水平,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在前進中自信,正是傳統文化生命力所在。”
四要過好中國節日、講好中國故事。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涉及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傳統節日,一直以來,過好傳統節日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語文教師要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時,通過主題班隊課、講座、黑板報評比、主題活動、征文比賽、微信平臺發布等多種形式,展示傳承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故事的大部分與傳統有關,責任、擔當、國家情懷;信仰、敬畏、英雄氣概都有與之相應的傳統故事,語文教材從來以此為主要內容。
綜上所述,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傳播,既是當前國家新課改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的源頭活水。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傳播傳統文化一定要做到精選、深刻。那么,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建設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王蒙.王蒙談文化自信[M].人民出版社,2017-10.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