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康
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單純地進行知識的傳授和解題方法的講解已經不足以滿足現在的教學形式,因此,教師要綜合考量學生的思維能力建構和培養。根據教學經驗,簡單地說一說如何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學;高年級教學;教學策略
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其實同學生的思維體系是緊密相關的,這不僅考驗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更是整合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基礎。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到自身認知發展的限制,思維方面常常會受到禁錮。因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一、高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特點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普遍年齡都在10歲以上,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心智水平和思維方式逐漸成熟起來。正是因為有了之前的學習經驗,高年級學生的思維差異性逐漸凸顯,部分學生能夠很好地將直觀形象思維轉化為邏輯抽象思維,但仍有部分學生仍然停留在中年級的直觀思維層面當中。考慮到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方式有所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綜合考慮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1.發揮學生認知規律的作用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科學掌握教學方法,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難題。同時,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之上進行有意義的開發拓展,如此不僅能大幅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更能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遷移,用舊知識引導新知識。另外,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教師要設計出具有層次性、梯度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最終完成課堂內容的生成。教師應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重視學生求知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意識和探究欲望,真正深入到數學解題方法研究中,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學習習慣。
2.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數學思想
數學知識本質上是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其實就是一項系統化的知識理論的集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從生活的角度出發,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從而能內化成自己的一種能力和解題思路,讓學生終身受益。尤其是對于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其思維以及具有一定的發散性和跳躍性,教師要緊緊地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不斷地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深化和擴展。例如,教師在進行多邊形面積的講解時,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圖形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發現不一樣的思考方向,鼓勵學生進行一題多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溝通,針對類型問題展開不同的想法探討研究,總結出解決這類問題所共有的特點和解題技巧。將這些解題技巧和解題思路梳理出來,然后進行分享,從而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形成和數學脈絡的梳理。另外,遷移能力數學思維能力形成的必要條件。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總結能力的形成。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促進學生新知識的獲取和掌握。引導學生將之前所學到的知識作為鋪墊運用到綜合問題的解決過程之中,使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
3.關注學生創新和質疑意識的形成
我們都知道,對數學教學開展,單純依靠教師進行知識的講解和學生不斷地進行操練,所取得的進步是被動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要想真正實現素質教育核心理念,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就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質疑能力的提高。對于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來說,質疑能力和創新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成績。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讓學生深入對所學問題進行思考,并能夠在思考的過程中,具有批判思維,發現其中蘊藏的數學道理。如在“分數化百分數”的教學時,讓學生先分析結語:分數化成百分數,一般先把分數化成小數,再化成百分數,除不盡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數。引導學生產生質疑。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提出:“這里有兩個一般,它們的‘一般之外指什么?該怎樣呢?”如此刺激學生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知識的講解要與思維能力的培養共同發展。思維能力的形成不僅關系學生的數學成績,更影響著學生健康的成長。教師一定要端正教學態度,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多方面的角度優化自己的教學結構,真正為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構建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閆欣.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6).
[2]謝艷.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方法淺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4).
[3]張瑞好.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14):24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