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俊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強調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教學課堂的主導者,要正確把握師生之間的關系,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要積極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依賴,增進彼此的了解,有效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教育;師生關系;和諧;構建
小學教育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在互動過程中如果沒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沒有給予彼此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就會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小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充分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飛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上的教學,也要對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進行一定的引導。一些學生希望自己能交到朋友。他們在集體活動中互相尊重,學會與他們友好相處,因此,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和課外活動中可以多采用小組合作教學的模式,讓學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增強他們的集體意識。其次,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情緒波動也比較大。教師應尊重、信任、關心、理解學生,讓學生得到平等的發展。例如在得到表揚后,他們會非常高興,在批評后,會低頭不語甚至哭泣,他們的情緒容易受到具體事物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情緒,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消除負面情緒。另外,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身邊的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很多學生受到心理發展水平、家庭環境、學習環境的影響,會導致他們缺乏耐心,使他們在上課時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遇到困難時不能獨立解決,需要尋求教師和同學的幫助等。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他們有充足的耐心,不僅要教他們學好課本中的知識,更要培養他們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勇于面對挫折的勇氣,促進他們綜合能力的發展。
二、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愛,使學生信任依賴教師
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愛,才能發揮出教育的最大作用,使學生獲得顯著的進步。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是一種巨大的教學力量,更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只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愛才能換回學生的愛,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愿意信任、依賴教師。但如果教師以教育者和監督者的身份與學生接觸,會使學生與教師產生距離感,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心理。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的朋友,在人格上,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生才能親近教師,信任教師。另外,教師對學生的愛還體現在嚴格要求、信任和期望學生上,運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學生,對學生抱有期望和信任,學生才能有良好的成長和發展。
三、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學生自信心
每個學生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學習成績的強弱進行差別對待,而是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主動進行改正。還要激發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了解到自己的長處,在教師的鼓勵和表揚下,激發自身的上進心,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師要充分深刻認識和了解到每一位學生,看到學生身上的優點和不足,引導學生改正不足,并將學生的優點放大,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以此來創造出和諧的教學環境。
四、加強與學生家長的交流,充分了解學生心理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學生身上出現了許多教師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需要家長參與學生教育,開展有效的家校合作。教師多與家長溝通,能夠幫助教師更加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在實際教學中,只有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才會聯系家長,這樣會引起學生的不滿,給學生帶來沖動、偏激、心情低落的情緒,使學生缺乏對學習的熱情和動力,遇到困難容易退縮。教師與家長的良好溝通是喚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有效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的關鍵。在與家長溝通時,教師要以鼓勵學生為主,多交流學生內心的想法,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情緒,使學生在家和在學校都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
綜上所述,新課改強調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教師要實現生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教學互動,進行自我控制和管理,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這些需要有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基礎。想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充分了解和把握每位學生的心理特點,給予每位學生關心和愛護,積極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做到人人平等,因材施教,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適當地加強與學生家長的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學臣.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育教學中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96.
[2]彭彩梅.小學教育中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探討[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9):9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