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全
摘 要:在小學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比較閱讀”這種具有開闊性、思考性的閱讀方式更是重中之重。通過比較閱讀可以明顯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模式,從多個維度對作文進行把握,同時加強學生對于作文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基于此從四個層次對小學作文“比較閱讀”有效性思考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學作文;比較閱讀;思考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有效的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樣重要。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無論是網絡信息抑或是書本信息,在內容上都十分豐富。這在帶來一定好處的同時,也使得學生如果不懂得“比較閱讀”的方法,思考性的閱讀,比較性的書寫作文,就會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沒,更加不會進行信息篩選、有效地深入思考。因此深入語言,仔細推敲詞語,琢磨句子,進而把握行文結構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分別從內容題材、具體形式、行文角度、本質原因四個方面進行“比較閱讀”教學,幫助學生建立寫作思維體系,養成良好的寫作思考習慣。
一、內容題材方面進行比較
只有在內容題材方面進行比較思考,學生才更加會感到思如泉涌,明白如何去構思作文,寫哪些相關內容,從而避免了傳統上面對作文題目無從下筆的弊端。正是這種在作文內容題材方面的比較,才使得學生作文寫得有靈氣,生動而內容豐富。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作文中,要求寫一篇參觀游記。在指導學生寫作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回想曾經游玩過的地方,可以是名勝古跡,可以是山河湖泊,也可以是博物館、展覽館,當然也可以是一家書屋、一個有特色的主題公園。引導學生的記憶,回到曾經游玩過的,腦海中對去過的這么多地方進行比較,回憶最深刻、最有意義的一次參觀在哪里,是和父母還是朋友,又發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二、具體形式方面進行比較
在作文書寫中運用具體形式上的比較方法,使得學生有方向地、帶有目的地營造寫作,思維更快速地進入寫作狀態。具體形式方面的比較實質上是通過量化、分解寫作事物,以達到對事物的全面把握,這樣學生就可以做到有選擇性地、針對性地進行作文書寫。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作文《我的家鄉》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景色方面、人物方面、故事方面、個人成長方面、典故方面等多種形式來對家鄉進行定義。學生印象中的家鄉具有什么樣的特色,這些特色在自己的成長中又發揮了哪些作用。從家鄉不同維度的形式出發,每個人眼中的家鄉都是獨一無二、無法取代的。營造出的這種寫作意境,避免寫作時學生的思路受到限制,覺得沒什么可以寫的情況發生。
三、行文角度方面進行比較
老師如果能夠做到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教學,就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考,使得他們學會舉一反三,獨立地進行思考,幫助學生建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作文中要求寫一種動物。這個題材限定范圍為動物,如果學生選擇同一種動物,那么只能在行文角度上進行比較區分。比如可以從動物的生活習性、生長環境方面進行描述,也可以從動物自身身體形態方面書寫,甚至可以從這一動物的家庭成員方面寫作文。即使是面對同一種動物,不同的學生從自己關注的角度出發,也會寫出各色各樣的文章,不會出現千篇一律的情況。
四、本質原因方面進行比較
從具體事物的本質及原因方面進行比較,可以幫助學生以他們的視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更加深入地認識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作文主題是感悟生命。明顯能感覺到這個作文主體范圍的寬廣,學生一開始肯定無從下手,“生命”這個詞在他們這個年紀所被賦予的含義還不夠深刻。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追溯生命的起源,從生命的源頭、實質方面展開聯想。從生活中一草一木的生命看到活蹦亂跳的動物的生命,看到周邊親人朋友的生命,如果可以,最后作文核心思想落腳到自己的生命。自己從何而來,從什么時候感受到生命,生命賦予我們的意義是什么。這樣從生命的本源進而感受生命,通過橫向的,再進行縱向比較即生命的意義,這篇作文的立意和思想深度就有了。而學生在寫作期間,也會加入部分自己成長經歷充實內容。
通過上述四個維度的論述加上引例的分析,能體會到“比較閱讀”在小學作文中對于學生有效性思考的重要性。比較閱讀是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但一種思維模式的建立需要老師長期的陪伴和引導。只有通過不斷地堅持和培養,學生才可以按照平時訓練的方法自主閱讀文章,自覺地運用“比較閱讀”方法構思作文,對文章的把握層次逐漸提高,準確性也有明顯的轉變。開闊寫作視野,拓寬思維領域,運用更加嫻熟的語言辭藻從而在學生的作文中顯現出生動鮮活的狀態,這樣將很好地改善以前死氣沉沉的語言和呆板的寫作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春光.開展比較閱讀,深化學生閱讀思維[J].小學教學參考,2017(10):58.
[2]郭艷.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比較閱讀[J].文理導航,2014(36):46.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