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娟娟
摘 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通過巧妙設計教學情境,結合適宜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體會音樂的美妙以及認識音樂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關系,并引導學生學會用音樂為生活增色,用音樂釋放心情,接受音樂的熏陶,怡情悅性,提高音樂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情境教學;運用
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以及在素質教育倡導的現代教學理念滲透下,音樂課堂教學也展現出不同于傳統式唱唱歌的簡單局面,將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培養學生感悟欣賞音樂的能力方面。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和感悟能力,教師科學合理創設情境教學,引導學生融情入境,去感受音樂的美,由此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和欣賞水平。情境教學是為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所創設的一種真實生活場景,在情景交融的場景中師生、生生互動,共同交流與溝通。小學音樂教學采取這種形式,能讓學生體會音樂的美妙以及認識音樂與生活、與歷史的緊密關系,并引導學生學會用音樂為生活增色,用音樂釋放心情,接受音樂的熏陶,怡情悅性,提高音樂素養。
一、生活情境創設為學生與音樂搭建橋梁
正如陶行知所說:“生活即教育”,教師引領學生回歸到生活,從真實呈現的生活原型去觸摸音樂的溫度,可以拉近學生與音樂的共情關系。教師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根據音樂呈現的內涵創設生活情境,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喚起心理認同感,撥動情感心弦,引發共鳴,從而使得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從一時興起到長期存在。如,教學《蝸牛與黃鸝鳥》這首音樂歌曲時,教師根據小學生對大自然的觀察和認知,通過提示來喚醒學生的生活記憶,“綠葉沙沙作響,小溪歡快流淌,黃鸝鳥歌聲美妙,小蝸牛爬行緩慢,惹人憐愛,而歡快玩耍的孩子們是多么的無憂無慮……”這一生活原型的旁白,使得學生在音樂的流淌下,盡情放飛想象力,與音樂中的一景一物融為一體,心靈與音樂同頻共振,產生舒適而美妙的感受,似乎生活就是充滿音樂的天堂。在生活式的演繹下,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都在被調動起來。情感與音樂蘊含的俏皮靈動相契合,學生從躍動的音符中感受到美妙,從音樂賦予生動景物以生命的美妙中體驗到快樂,有了這一情境的鋪墊,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會開啟,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催生,從而愉悅地吸納更多相關的音樂知識。
二、利用絢麗畫面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喜歡精美的圖片和趣味橫生的動畫片。原因就在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喜歡直觀、形象、生動、色彩艷麗的畫面。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創設形象、生動、精美的畫面情境,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或生動活潑,或豐富多彩,使音樂形象化、直觀化,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音樂形象。如,教學《國旗》時,教師為學生展現飄揚的五星紅旗、莊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勇敢的戰斗英雄、威武干練的解放軍隊伍等精美圖片,并一一向學生講解,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每一景物談談自己的感受,在教師的講解下,也在學生的認真觀察和感受下,學生逐漸加深國旗、國歌、國家在心目中的情感,這是一種莊嚴而又神圣的情感,進而對整首歌的基調有了了解和掌握,學生唱出的不僅有深情,還有自豪,從而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教師用精美圖畫創設情境,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地了解學習內容,并找準基調,融情入境,學有所得。
三、利用生動故事創設情境以情動情
小學生最喜歡聽故事,既有古代故事,也有現代故事,一個個故事里面融入了道德、哲理和真理,借助蘊含豐富內涵的故事,可以調動學生的認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啟迪心智,快樂成長。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創設故事情境,能夠以情喚情,以情動情,學生感悟更為深刻,對于音樂的美感能夠理解更為透徹,同時幼小心靈也將獲得啟迪。如,教唱《大鹿》這首歌曲時,根據小學生喜歡動物的天性,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現一個背景畫面,同時繪聲繪色地講一個有關森林之鹿的動聽故事,當學生被教師惟妙惟肖的故事所吸引,就自然順暢地進入到下一個教學環節。
四、利用教具創設情境引趣生情
音樂課上,教師會準備不少的樂器作為教具,如鼓、碰鈴、鑼、三角鐵等,這些音樂教具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敲擊打擊樂器,不僅興趣盎然,還能培養節奏感。當學生親自嘗試,在敲打和擺弄中,身心愜意與舒暢,無形中還能夠減輕學習帶來的壓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運用打擊樂器進行現場演練,給予方法與技巧的指導,或者是鼓勵學生自我創編,相互配合,用打擊樂器演繹一段音樂,學生親身參與中,感受音樂帶來的樂趣,身心俱佳,美好生發。
總之,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為了能夠盡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真實情感,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創設有效教學情境,讓整個課堂充滿情趣,使得師生互動頻率增強,生生之間的交流增多,融情入境,情隨境動,在同一律動的節奏中,從音樂的流淌中解讀豐富內涵,促使學生樂學、愛學,在音樂美中獲得精神的滋養,提高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鄒雯雯.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
[2]胡潤澤.情趣交融:升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8(9).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