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元梅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所謂的語文素養,就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可以說,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文字;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性,要結合語言表達規律和學生的語言學習規律,強化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從而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言運用中,發展言語能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一、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如果把語言知識比作食鹽的話,那么教學情境就猶如含有食鹽的美食。人們單吃食鹽肯定是難以下咽,但是人們會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吃下很多食鹽。學生單調地構建語言知識比較低效,但是學生會在教學情境中高效地構建語言知識,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從而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例如《北京的春節》,這節課講述的是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旨在引導學生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著特殊的分量。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認知能力,他們對春節肯定也有自己的感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他們家鄉的春節習俗,分享他們對春節的感知,分享他們過春節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有的學生會分享他們在春節期間吃到的美食,有的學生會分享他們在春節期間到公園游玩的場景,有的學生會分享他們在春節期間與家人團聚的溫馨畫面,有的學生會分享他們在春節期間走親拜友的場景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均會得到提升。
二、游戲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游戲活動對小學生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學生總是能夠輕易地被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所感染,學生會在輕松的游戲活動中形成一定的語言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游戲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情境扮演。即,引導學生將教材文本當作劇本,將自己當作演員,然后引導學生將文本內容直觀地演繹出來。例如《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由“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部分組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別扮演秦王、趙王、廉頗、藺相如以及其他人物,然后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三個小故事直觀地演繹出來。情境演繹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文理解能力、臨時反應能力,均能得到培養和鍛煉。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你說我猜”的游戲活動。即,讓學生分別解釋詞語和猜測詞語。教師首先要在班級范圍內選擇一個解釋詞語的學生,然后教師隨機出示詞語,并且教師出示的詞語只能由負責解釋詞語的學生看見。假設教師出示的詞語是“同心協力”,那么學生可以解釋道:四個字,比喻有共同的意愿和目標,在《將相和》一文中出現的,廉頗和藺相如怎么樣,趙國就會更加強盛……當學生解釋到這里時,其他學生就會猜到答案。
三、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語文科目比作一個自行車,那么閱讀和寫作就像是自行車的前輪和后輪,只有前輪和后輪協調運作,自行車才能平穩向前。相應地,閱讀和寫作同樣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名篇佳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文本展開仿寫。例如《白楊》,這篇文章主要運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引導學生感悟白楊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似之處。生活中很多動物或者植物的特點,都具備高尚之人擁有的品性。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借物喻人這一寫作手法的仿寫。如學生可以借冬天的梅花,比喻越挫越勇,在困境中奮勇拼搏的人;如學生可以借蓮花,比喻生長于惡劣環境,卻潔身自好的人;如學生可以借冬青,比喻那些不畏艱難險阻的人等。當然,學生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感知,選擇不同的物體,展開寫作,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均能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教師持之以恒地加以引導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運用情境教學,游戲教學,讀寫結合等不同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吳麗華.感悟語言 傳承文化:語文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國學教育研究[J].北方文學,2018(14).
[2]高玉慧.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語言文字訓練[J].中國校外教育,2016(8).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