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梁琬鈴 滕春蘭 韓宇云
【摘 要】本文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實踐狀況,包括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情況、學習了解的途徑、實踐情況、傳承發展的態度、未來的展望等,提出加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議:大力提倡和引導大學生系統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進一步創新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引導大學生學習了解黨和國家有關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政策文件等建議。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大學生? 調查分析? 認知? 實踐狀況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C-0020-04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因此,近年來,全國各高校都非常重視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那么,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是怎樣的呢?本文以廣西財經學院在校大學生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實踐狀況,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加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的方式,以廣西財經學院在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46人、女生154人;大一學生74人、大二學生100人、大三學生20人、大四學生6人,占比分別為37%、50%、10%、3%。調查對象所屬專業類型包括經管類(75%)、理工類(12.5%)、文法類(8.5%)、藝術類(4%)。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情況
1.絕大部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較高的認同感。調查結果顯示,有77%的學生表示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到自豪;有22%的學生表示傾向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不排斥西方文化;只有1%的學生表示不太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傾向于西方文化。因此,總體看來,絕大部分大學生認同在上下五千年歷史中孕育出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多數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擁有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這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著文化自信。這也顯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
2.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還有待加深。調查結果顯示,有31%的大學生表示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釋、道三大思想,并可以區分儒、釋、道三家的觀點;有57%的大學生表示大致了解儒、釋、道三大思想,但不能完全描述;有12%的大學生表示對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了解甚微或基本不知道。在問及“是否閱讀過四大名著”時,僅有17.5%的大學生表示全部讀過,有19.5%的大學生表示讀過其中的2~3本,有53%的大學生表示僅讀過其中的1~2本,同時還有10%的大學生表示從未讀過。在問及“是否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儒學經典”時,有6.5%的大學生表示全部讀過,有47.5%的大學生表示讀過一部分,有37.5%的大學生表示讀過只言片語,還有8.5%的大學生表示完全沒讀過。對于“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誰”這一常識性問題,有78.5%的大學生認為是老子,有10.5%的大學生認為是墨子,有6.5%的大學生認為是孟子,還有4.5%的學生認為是孔子。上述這些數據反映出,當代大學生雖然認同中國傳統文化,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還不夠深入。這從大學生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誰”這一常識性問題的回答即可窺見一斑。盡管有近八成的學生正確回答了這一問題,但我們認為這一比例還是偏低。
3.大學生喜歡或感興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域較為廣泛。在問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哪些領域感興趣或了解時,大學生感興趣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古典詩詞、曲賦、小說、民族音樂、民族戲曲、書法、國畫以及傳統節日上,所占比例超過了60%;對玉器、陶瓷、先秦諸子百家名著和思想和其他等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數相對比較少,占比在20%~40%之間。這也與大學生從小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有很大關系,中國古詩詞陪伴著大學生一路學習與成長。詩人通過詩詞、曲賦,用精簡、押韻而有內涵的語句來表達情感,就如品茶后口留余香,讓人流連忘返,大學生很容易接受和喜歡。而音樂、書法和國畫這種藝術類的文化,也容易受到大學生歡迎和喜愛。在問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問題時,超過半數以上的大學生對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表示了解,占比76%;其次是風箏制作技藝和昆曲,占比分別為50%和44.5%;大學生對京西太平鼓、藏族唐卡、中國炮制技術和那達慕的了解程度基本一致,其中對京西太平鼓了解程度最低,僅占19%。景德鎮的陶瓷世界知名,而且中學時期的歷史課本上也有景德鎮的瓷器介紹,所以大多數學生對其有了解。大多數學生在童年時期放過風箏,甚至有些學生親手做過風箏,所以有半數的大學生對其有所了解。但藏族唐卡、那達慕和京西太平鼓很少接觸,所以對其了解的學生占比會相對少一些。
(二)大學生學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
1.大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渠道和途徑較為廣泛,主要是網絡、電視、學校課程和圖書館。大部分大學生表示主要是通過網絡媒體來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占比83%;通過電視節目和學校課程來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學生占比也比較高,分別占70%和69%;還有一些大學生是通過圖書館來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占51%;此外,還有少部分大學生從家庭教育或者其他途徑來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信息時代,網絡作為信息的主要傳播媒介,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并且青年大學生是最擅長運用互聯網的群體。因此,網絡媒體成為大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主要渠道符合當前信息社會的現狀。傳統的電視媒體依舊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不少大學生通過電視節目來獲取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大學生在大學里的學習時間充裕,現在各大高校都開設了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所以學校課程和圖書館也是大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途徑。當問及通過什么途徑能夠使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大部分大學生選擇通過開展有關活動重拾古人過節傳統和增加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來了解與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別占83%和77.5%,選擇利用網絡、電視、書籍等加大宣傳或者學校開展相關知識講座的方式來了解與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生分別占63%、58%。由數據可見,大學生更愿意通過開展如端午劃龍舟、中秋賞月一類的民俗活動和學習相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來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其次是利用網絡資源和參加學校舉辦的專題性講座來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2.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大學生形成正確道德觀念的主要來源。在問及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等傳統道德的受教育來源時,有55%的大學生表示其受教育來源是學校,有32.5%的大學生表示其受教育來源是家庭,有12.5%的大學生表示其受教育來源是網絡媒體或其他渠道。應該說這一結果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成才中的重要性是一致的。學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兩個場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與家庭環境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培育至關重要,而學校教育則能給予學生系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同樣,對學生進行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等傳統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渠道依然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三)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情況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日常言行和思想的影響較大。當問及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思想是否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時,有2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思想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非常大,有61%的大學生認為影響比較大,有13%的學生認為沒有太大的影響,僅有1%的學生認為沒有影響。可以看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是中國人的精神命脈,其作為一種文化基因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言行和思想。也就是說,作為中國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只要你生活在中國,你的思想和行為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2.中華傳統文化習俗受到大學生的喜歡,大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各種傳統文化習俗活動。在問及“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堅持參與傳統文化習俗活動(如清明節祭祀,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賞月)”時,有87%的大學生表示堅持參與大部分的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習俗活動,13%的大學生則表示只會參與部分的傳統文化習俗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沒有人表示完全不參與傳統文化習俗活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大部分大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會參與到各種傳統文化習俗中去,但不得不承認,近十幾年來,西方節日已經占據了大學生的部分生活,傳統的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在一段時間內淡出了大學生的視野。2014年正式實施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把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傳統節日增加為法定節假日。這些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俗活動,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繼續大力弘揚傳統節日和傳統民俗很有必要,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因此,當代大學生有義務去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和傳統民俗。
(四)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態度
1.絕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作用。在問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時,有87%的大學生認為有較大的作用,有8.5%的大學生認為沒有什么作用,有2.5%的大學生則認為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此外還有2%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有什么作用。當問及“在日常生活中,您會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作為自己的道德標準嗎”時,有高達90%的大學生表示會用其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標準,只有5.5%的大學生表示不會用其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標準,并認為這些東西已經過時,還有4.5%的大學生持不清楚的態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倫理道德。這些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對大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數據表明,大學生較好地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自身成長中的作用。
2.大部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自信,同時不排斥西方文化。這一點從大學生對待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態度即可窺見一斑。當問及“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更喜歡過哪一個”時,有77%的大學生表示更喜歡過中國傳統節日,有5%的大學生則表示更喜歡過西方節日,還有17.5%的大學生認為中西方節日差別不大,剩下0.5%的學生則表示對兩者都沒興趣。當問及“是否擔心西方節日會對中國傳統節日產生沖擊”時,有65.5%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并認為這將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有24.5%的學生對西方節日沖擊傳統節日表示擔憂,害怕傳統節日會被取代;還有10%的學生則持“說不清楚”的態度。這些數據體現出:一方面,大部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不擔心西方文化會沖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學生也認識到西方文化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價值,要積極學習西方文化中的優秀成果。
(五)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未來展望
1.大部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未來充滿信心。在問及“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未來怎么看”時,有48%的大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全球化并不沖突,有44%的大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會受到中國人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并能得以發揚和推崇,有6.5%的大學生選擇“說不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未來的發展”,還有1.5%的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會成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眾文化。
2.大部分大學生認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下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在問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下中國社會的發展是否具有意義”時,有87.5%的大學生認為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9.5%的大學生認為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并存,但也有2%的大學生認為對于當下中國社會的發展意義不大,甚至還有1%的大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格格不入,無絲毫意義。
3.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對大學生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且認為大學生有責任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問及“是否有必要對大學生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有86.5%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加強,只有8%的大學生認為沒必要加強,另外還有5.5%的大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有可無。在談及“當代大學生是否有責任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問題時,有高達94.5%的大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有責任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5%的大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沒有責任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六)大學生對有關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政策文件的了解情況
大部分大學生不了解《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在問及是否了解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及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時,有12.5%的大學生表示聽說過并認真讀過;有44.5%的大學生則表示僅是聽說過,但沒認真閱讀;有43%的大學生表示既沒聽說過,也從不關注。可以看出,只有少數大學生認真了解過近年來黨和國家出臺的有關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策文件。
三、建議
(一)大力提倡和引導大學生系統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
調查顯示,盡管絕大部分大學生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大部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了解并不深入。這從大學生閱讀四大名著的情況(僅有17.5%的大學生表示全部讀過四大名著)和閱讀儒家經典的情況(只有6.5%的大學生表示全部讀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有8.5%的大學生表示完全沒讀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即可窺見一斑。《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可見,大學階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深刻理解這些典籍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傳統美德。正是基于大學階段教育的特點,《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因此,高校要按照這兩個文件的要求,積極開設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引導大學生讀經典,以幫助大學生深入學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進一步創新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調查顯示,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家庭教育外,大學生喜歡利用互聯網、電視等媒介來了解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事實也是如此,互聯網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的生態環境,其中一個影響就是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得大學生能夠很方便地從互聯網上獲取他們想要的知識和信息。因此,我們在發揮課堂教學這個加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渠道的同時,也要善于利用互聯網來豐富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和拓展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渠道。例如,各高校可多開發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網絡課程,還可以利用易班平臺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宣傳。
另外,調查還顯示,大學生喜歡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大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積極參與各種傳統文化習俗活動即體現出這一點。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利用大學生這一學習特點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高校可以廣泛開展類似于中國詩詞大會、中華經典誦讀一類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廣大大學生主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高校還可以利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導大學生在生活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引導大學生學習了解黨和國家有關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政策文件
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大學生不了解近年來出臺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下轉第30頁)(上接第22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兩個文件。事實上,學習這些文件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增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因此,高校不能只讓老師學習了解黨和國家出臺的有關政策文件,也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學習了解相關政策文件。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