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霜
【摘 要】更多的時候,關鍵詞像顆顆珍珠一樣散落在文章里,需要去用心尋找。在小學的許多課文中,有時候某個詞語就是貫穿全文的中心點,仔細思考,全文處處與之緊密相連。如果抓住這些關鍵詞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準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
【關鍵詞】情感體驗;理解;推敲品賞;感悟;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49-01
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見,情感對人生的重要,而情感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注重情感體驗”, 一篇篇文質兼美、人文性強的文章,為豐富學生情感提供了多種渠道。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從而豐富學生情感呢?筆者認為:方式有很多,巧抓關鍵詞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那怎么巧抓關鍵詞,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呢?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從課題入手,巧抓題眼
關鍵詞在哪里呢?先從課題去找。課文的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們往往能夠透過這雙“眼睛”窺視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課題入手,發揮這雙“眼睛”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習課文。文題即文眼,只要抓住文章的這只眼睛就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如《完璧歸趙》,我緊扣課題這樣來設計語言實踐活動:
(師板書課題:完璧歸趙)
師:知道什么是璧嗎?
生:璧就是寶玉。
師:說得真好,璧就是寶玉,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很多珍貴的璧。
(多媒體課件出示不同寶玉的圖片)
師:課文中的璧是怎樣的一塊璧呢?
生:和氏璧,價值連城。
師: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就是關于這塊璧的,讀課題!(生齊讀)這篇課文和三個人有關,知道是哪三個嗎?
生:趙王、藺相如、秦王。
師:三個人圍繞著這塊和氏璧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呢?下面,就請你們默讀課文,然后用黑板上的四個詞語來說說這件事情。
(出示詞語:趙王、藺相如、秦王、和氏璧)
生:秦王想騙趙王的和氏璧,趙王派藺相如送寶玉,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最終完璧歸趙。
生:趙王派藺相如送寶玉,秦王想騙去寶玉,藺相如誓死保護,使得寶玉沒有落入秦王手中,得以完璧歸趙。
然后,帶領學生仔細研讀課文,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以及他對國家的熱愛。
題目中的關鍵詞語往往暗示著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教師可以從課題的關鍵詞語入手,抓住文章關鍵,直奔中心,以主帶次,進行閱讀教學。例如:教學略讀課文《金色的魚鉤》,教師設問:題目中哪個詞語是關鍵詞語?再問:課文圍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金色的魚鉤?然后要求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學習課文,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討論歸納出課文講的是長征途中過草地的一段感人的故事。在紅軍長征過草地時一位老班長接受了黨交給的任務,盡心盡力照顧三個病號,在即將走出草地時,老班長卻犧牲了。然后,教師運用感情朗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對這些重點內容進行細細品味,讀出感情,理解文中老班長那金子般美好的心靈。孩子們受到了心靈震撼,他們聯想到自己不珍惜糧食的生活實際,認識到了“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不能丟棄”。《窮人》則可以緊緊地抓住“窮”字讓學生感受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桑娜一家雖然非常貧窮,但是,他們卻有著善良、堅強、美好的心靈,在精神上他們是富有的。從課題入手,巧抓關鍵詞,進行閱讀教學,無疑能起“于無聲處聽驚雷”的作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
二、巧抓文中關鍵詞,理解課文內容
更多的時候,關鍵詞像顆顆珍珠一樣散落在文章里,需要去用心尋找。在小學的許多課文中,有時候某個詞語就是貫穿全文的中心點,仔細思考,全文處處與之緊密相連。如果抓住這些關鍵詞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準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
在教學《落花生》時,在引導學生理解許地山說的“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重點句時是這樣處理的:
師:你讀懂了這句話了嗎?這句話就是說人不能追求外表的好看。
生:我有補充,這句話是說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追求外表的好看。
師:還有補充嗎?請大家把我的話再讀一讀,看看這位同學的理解和作者的理解有沒有不同的地方?
生:有不同,作者的意思是人不能做只追求外表好看的人。
師: 那么,你說外表好看可不可以追求呢?
生:可以,但不能一門心思追求外表美。
師:是啊,可不能丟了這個“只”字,它太重要了,千萬不能小看,它告訴我們,人講體面沒有什么不對,也是人之常情,關鍵是不能只講體面,還有比講體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他人有益,對社會有益。一個“只”字,使得文章散發著迷人的光芒。
經老師這么一引導,學生對文本有了正確的理解。
其次,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再見了,親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詞時,和學生進行這樣的交流:
師:誰能說說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是指在別人寒冷的時候送去溫暖。
生:雪中送炭是指在他人最困難的時候送去援助。
師:你們不僅說出了這個詞語的本義,還理解了他的比喻義。讓我們再聯系上下文想一想,課文中志愿軍戰士遇到的困難有哪些?朝鮮媽媽送去的又是什么呢?學生邊讀邊思,紛紛舉手發言。生:由于敵機的封鎖,造成了供應困難,戰士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就在這最困難的時候,朝鮮大媽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把打糕送到戰地上給戰士們吃。這樣,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戰士離去時的那份難舍,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為什么說中朝兩國人民的情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離別時志愿軍戰士們那發自心底的呼喚,讓孩子們不能不感慨: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啊!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三、巧抓文中關鍵詞,升華學生情感體驗
在每一篇課文中,在字里行間,隱藏著一個個可以撥動心弦的詞語,教學中,教師應抓住這些關鍵詞語,指導學生推敲品賞,感悟出文章弦外之音,體會出言外之意。如《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毛澤東僅用八句詩就把這史無前例的長征壯舉表現了出來,詩句之凝練,令人稱道。學生聽著《長征》歌曲的旋律、節奏來體會詩歌的意境。當學生感嘆五嶺之大,烏蒙之高時,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詞語,從這既是夸張,又是比喻的詩句中學生感受到了紅軍藐視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再通過一“暖”一“ 寒”鮮明對照,學生從“暖”字中品出了紅軍渡江的壯烈場面和旺盛的戰斗士氣;從“寒”字中品出了瀘定橋自然環境的下艱險和奪橋戰斗的激烈。
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中的一句話“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時,我引導學生理解,這里的“美麗”顯然不僅僅在強調德國的街頭依然像幾十年前那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中,應接不暇,更是指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純潔心靈和美好品質也像花兒一樣美,這種美好的心靈是永恒的,這是人性中最美的東西。一個“美麗”傳達了作者對哥廷根美好生活的懷念和贊美。由此,作者才會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這個夢其實就是季老先生的希望,他不僅僅是在緬懷過去,還是在憧憬著也有那么一天,我們中國人也能像德國人那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更是在鼓勵我們國人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盡快地走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神奇的境界中。
著眼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要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真誠美好,首先從豐富情感做起。“用情感來激發人,好像磁鐵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更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倘若皆能如此,那么,語文教學將是學生一種高尚的情感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學生每一次語文學習都是一場愉快的約會,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就豐富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