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碧燕
【摘 要】21世紀是一個網絡時代,我們的語文閱讀活動可以以網絡技術為載體進行創新。本文以我校使用的優校云網絡平臺為例,提出幾點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內外整合閱讀的策略,意在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99-02
一、“互聯網+課內外整合閱讀”活動的提出背景
1.基于拓展學生課外閱讀的需要。
如今,我國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信息迅速膨脹,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閱讀是人類滿足精神需求的重要路徑,一直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外閱讀活動目前還沒有被予以應有的高度重視,這實不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我國進行了新課程改革,并頒發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小學生至少要完成145萬字的課外閱讀量。可見國家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視。但從目前來看,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我在我班進行了調查,每學期閱讀20本以上課外書籍的學生有11.62%,閱讀10-20本的有6.98%,閱讀6-10本的有24.42%,閱讀5本以下的有56.98%。這說明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這不利于他們的長遠發展。因為光靠課內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應該正視課外閱讀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實施“互聯網+課內外整合閱讀”,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使學生逐漸提升閱讀能力。
2.基于時代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我國的教育發展面臨著復雜多變的環境。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從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然而學校的教育手段卻相對落后,要做到高效、及時、準確的教育教學,依靠傳統的教學手段是根本無法做到的,因此,必須借助先進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師即時獲得準確明晰的信息,為教育方案提供依據,推動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互聯網+教育”本質是信息化教育思想、文化、理念、方法和機制的承載體和過程的體現。我校推出的“互聯網+課內外整合閱讀”活動旨在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使學生的課內外活動打破時空限制,提升他們的閱讀效果。
3.基于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需要。
語文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接受語文教育過程中,形成的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最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道德品質,以及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等等,是一種普遍的素養”。目前,我國的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拓展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與文學作品的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可以受到前任思想的感染與熏陶,使學生提升思想境界,學會運用祖國文字。從這個角度而言,“互聯網+課內外整合閱讀”活動通過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語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利用網絡平臺開展課內外整合閱讀課程,是“互聯網+”時代語文教學豐富課程實施的形式、有效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新嘗試。
二、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內外整合閱讀的策略
目前,我校以優校云為載體,將學生的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連成一線,有效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量。
1.延伸閱讀領域,激發閱讀興趣。
小學生時代是充滿活力的時代。小學生思維敏捷,求知欲強,課本的閱讀量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需求。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文獻資源優勢,擴展小學生的閱讀空間,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是延伸課文內容,豐富閱讀材料,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節選名著的課文,雖然詞匯豐富,寫作技巧高超,故事感人,但容量畢竟有限,文章的寫作背景、人物、事情的來龍去脈,課文交代的也不夠清楚。為了進一步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應尋找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豐富課文的材料,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是按年齡段安排閱讀內容,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我校教師通過優校云為學生推薦了合適的閱讀書籍,低年齡段的小學生應廣泛閱讀經典美文,精心設計各種形式的讀物,使小學生興致勃勃,百讀不厭。中高年齡段的小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讀物閱讀,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精彩片段,記錄讀書心得,進而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另外,我們教師為學生推薦的閱讀書籍先從暢銷書入手,再到經典著作,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我校教師一直在關注小學生閱讀需求,掌握小學生閱讀現狀和閱讀熱點,旨在最大程度地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從暢銷書中有選擇地選擇一些書籍,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由簡到繁地推薦經典名著閱讀,將暢銷書與經典名著互為參照,從生成機制、文化特征、文本內涵,從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進行比較,最終達到用人文精神引導小學生,消解大眾文化負面影響,進一步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2.堅持日常閱讀,營造良好閱讀氛圍。
我們都知道閱讀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都知道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可以幫助學生跨越歷史長河,通過作品感受當時社會的背景、習俗、文化等,使學生與作者進行心理交流,搭建起學生與作者溝通的重要橋梁,學生在閱讀優秀文學作品時,可以跨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對話,他們一起進行交流,感受作者的思想熏陶。與此同時,小學生正處于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教師更需要用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滋潤他們的心靈。但通過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堅持閱讀的學生不是很多。利用晚上時間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占25.58%,利用雙休日讀的占74.42%,利用寒暑假讀的沒有。在一般情況下,小學生在寒暑假時間更多的是想著玩樂,所以不愿意用太多的時間去進行課外閱讀。有時候,小學語文教師偶爾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外閱讀的周末作業,顯而易見,斷斷續續的閱讀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難以使學生獲得深刻的閱讀體驗。鑒于這樣的情況,我校開展了“21天閱讀打卡”活動,要求學生堅持21天連續閱讀經典書籍,每次閱讀的時間不少于30分鐘,并讓學生在優校云家長圈中曬出閱讀書籍的封面、閱讀時的照片、閱讀進度和一句讀書感言。
3.展示閱讀成果,實現閱讀資源共享。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很多小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不太注重與他人進行交流,屬于“自己讀自己”的類型,而且很多小學生不太注意做讀書筆記,這樣難以對課外讀物形成深刻見解。很多學生讀完一本書后就將書丟在一邊,沒有進行深入思考,這樣勢必會導致課外閱讀效果大打折扣,學生難以在課外閱讀中獲得成長。事實上,閱讀過程是一個需要與他們共享的過程,接受美學理論認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藝術欣賞中,讀者常常追求藝術作品題材的新穎、風格的獨創、表現形式和媒介的創新。同時,每個讀者對閱讀材料獲得的體會是不一樣的,他們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填補文本材料的“空白”,得出獨特的體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閱讀成果的平臺,讓學生共享閱讀資源。諸如“21天閱讀打卡”活動的感言撰寫,家長圈中的好書分享,都可以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
三、結束語
21世紀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教師要為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創設條件,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優校云平臺為促進學生的閱讀活動提供了契機。在日后,我們要進一步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在良好的氛圍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語文課程標準[S], 2011.
[2] 徐雪珍. 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之策略[J]. 語文世界(教師之窗), 2012, 08: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