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潔
【摘 要】多文本閱讀是最近提出的新型閱讀理論,它的產生有著廣泛的實踐基礎。多文本閱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閱讀總量,提高了閱讀速度,提高了學生閱讀思維能力;有利于激發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多文本閱讀中課內外閱讀的結合策略主要有:精準、多樣地篩選閱讀文本;開展多文本閱讀,強化閱讀的深度;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外閱讀內容引入課堂常規管理。
【關鍵詞】多文本閱讀;課內閱讀;課外閱讀;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10-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間的有效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文本,這三個主要互動形式,使閱讀教學發揮著教學的功力。而其中處理學生與文本的關系應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教學中應重點關注學生和文本間的互動交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多文本閱讀教學,有利于學生積累大量知識信息,學會閱讀的方法和策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及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因此,多文本閱讀教學是值得我們進行探索與研究的新型閱讀教學模式。
筆者常年從事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工作,據觀察研究發現,大多數農村小學學生的課內閱讀停留在教科書的好詞佳句的背誦上,呈現碎片化閱讀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農村小學的大多數家長文化程度低,缺少科學的觀念和方法,片面追求考試結果,不重視學生課外閱讀。農村基礎條件薄弱,閱讀的客觀環境不理想,讀物少,缺氛圍,導致小學生閱讀積極性不高,閱讀量少,閱讀策略單一。雖然少部分學生在家長的支持和熏陶下讀一些書,卻沒有使用科學的閱讀策略,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基本脫節,受益度淺。因此,對多文本閱讀教學在農村小學應用的研究,無論從理論亦或實踐層面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一、多文本閱讀的概念
多文本閱讀就是教師圍繞一個議題,將教材內外的多篇文章組合在一起,而后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閱讀時間,讓學生在熟知文本的基礎上闡發自己的理解,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習得閱讀策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進而促進其多種思維能力發展的新型閱讀教學方式。多文本閱讀教學中,圍繞核心議題、多文本的快速閱讀,以及師生的有效課堂互動,進而為改革傳統閱讀教學開辟了新道路,帶來了新思路,并為豐富閱讀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注入新鮮活力。
小學生具有思維活躍性較高,可塑性較強等特點,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年齡特點作為開展閱讀教學的切入點,采取多文本閱讀教學方法,將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結合,通過課內閱讀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文組織能力,通過課外閱讀來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將課內閱讀與內外閱讀相結合來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融合兩者之間的優點,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二、多文本閱讀的意義
1.增加學生的閱讀總量,提高閱讀速度。
多文本閱讀使得小學生在一堂課的時間里讀5-6篇文章,增加了閱讀量,拓寬了知識面,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的是指導和輔助,學生在其指導下圍繞主題進行閱讀,有效實現知識積累。因此,多文本閱讀對于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和閱讀能力上,不容小覷。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提升學生們的閱讀質量,指導學生保質保量完成閱讀。
我國新課標中規定小學五、六年級即第三學段的學生閱讀課外文章的默讀速度至少為三百字每分鐘。而實際教學時兩課時才讀一篇五百字的課文,師生的教與學都很慢,閱讀方式單一,制約了閱讀效率的提高。而多文本閱讀教學模式下,五篇文章在一課時得以完成,客觀上迫使學生加快閱讀速度,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比較大的閱讀量,并獲取有效信息,從而提升了閱讀技能。
2.激發閱讀興趣,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多文本閱讀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特別是閱讀教學,應有意促成這一方面的實現。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需好的文本作支撐,進而通過有效的教學,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多文本閱讀教學中,含有大量優秀的、有趣的、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本,學生通過閱讀學習,可以激發閱讀興趣,有益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多文本閱讀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語文素養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學生通過多文本閱讀,收獲的是對文本、生活、對世界一個更加完整性的理解,這些有益于學生閱讀素養的提高和語文素養的培養。
三、多文本閱讀中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策略
1.精準、多樣地篩選閱讀文本。
精準地篩選文本,即篩選出閱讀文本共同符合議題的具體內容。多樣性篩選文本:選擇多種行文特色和敘事風格的作品,多層面、多形式、多側面地反映相關議題的不同審視角度和欣賞特色。這樣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還可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閱讀的效率。我校的教師在上《創世神話》群文閱讀時,選的文本有1篇科普文《關于宇宙大爆炸》和6篇神話《諸神創世》《淤能棋呂島》《盤古開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馬茲達》《巨人伊米爾》。選擇這些文章正是因為它們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行文特色和敘事風格,所以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效率。
2.開展多文本閱讀,強化閱讀的深度。
當前,語文教材的編排是有規律可循的,每個單元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選擇了3 到4 篇優秀的文章。這樣的教材編排為多文本閱讀帶來了方便。所以,語文閱讀中,教師要抓住某一主題,選擇有代表的文章展開閱讀。除了選擇閱讀主題之外,還要參照教材內容,科學、合理地整合各個單元,引導學生準確地分析閱讀文本,理解閱讀文本的中心思想。我們以茅以升《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的講解為例子,這是一篇說明文,通過閱讀,學生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并理清說明順序。當然,還要激發學生贊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力量。為了讓學生掌握說明文的特點,教師接著讓學生閱讀《橋之美》、《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這三篇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入了解說明文的寫作特點,加深對閱讀文本的理解。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方法之外,實現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方式還有很多,諸如角色扮演,將所閱讀的故事以表演的方式直觀地呈現出來,在表演中豐富閱讀形式,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總之,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打破課堂的界限,將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內外閱讀結合下,潛移默化地積累豐富的閱讀素材,并在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參與中愛上閱讀,樂于閱讀。
本文系2018年度扶溝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農村小學多文本閱讀教學方式實踐研究》(fgjy18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