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摘 要】農村初中數學“學困生”問題就是一直是備受教育界關注的問題, 也已成為圍繞教育界的一個難題。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的轉化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農村初中數學學習困難學生產生有其形成的原因和心理特征, 諸如學科本身、 學生自己、 教師教學、 家庭與社會等, 結合這些原因和心理特征, 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 本文提出對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關鍵詞】農村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74-01
農村中學因為生源普遍較差,再加上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謹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所以數學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比例較大。 農村中學數學“ 學困生”是指那些智力與感官正常,但數學學習效率低下, 到不到國家規定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及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學習困難的學生。 如何面對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對數學教師而言, 解決好農村中學數學“學困生”的問題則顯得尤為重要。 在目前的農村中學, 這類學生所占的比例很大, 研究這類學生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 并找出相應的對策, 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的意義和價值。
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掌握, 智力的發展, 興趣、毅力、獨立性格的培養, 都離不開教師的啟 發誘導, 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與強化。 因此教師在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的轉化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由于農村教育的特殊性, 轉化的重任就落到了教師的肩上,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切實改變這一現象。
一、 建立檔案, 探究原因, 是轉化的前提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 追蹤調查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基本情況和家庭狀況, 弄清其與家庭教育的內在聯系, 建立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個人檔案顯得尤其重要。 通過分析, 了解學困生的行為、 興趣、 思維、 情感、 意志等心理特征, 掌握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能力表現、 成績狀況, 冷靜透徹地分析造成每個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成績不佳的實際原因, 以此作為幫助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走出困境、 提升能力的前提。
二、立足課堂, 鼓勵參與, 是轉化的關鍵
心理學認為, 學生希望獲得成功的心理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動機。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體, 要排除他們的自卑心理, 教師要多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 尋找一條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轉化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 提高教學效率的新路子。 在轉化的過程中, 可以采取“五優先”。
1.是“座位優先”。
座位優先是提高學困生聽課效率的好方法。 多數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生聽課注意力不集中, 一般應安排在教師可以直接注意和控制的位置上, 給學困生心理上無形的壓力,促使他們認真聽課。 同時, 同桌要安排一些學習、 品行良好的學生, 以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他們。
2.是“提問優先”。
提問是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教師檢查學生對知識領會程度的重要方式。因所提問題難度不同, 學生回答的積極性也有差異, 給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以淺顯的問題, 更容易使之享受成功的喜悅, 促使其產生“我還行” 的想法。 因此, 老師提出問題后, 只要發現有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舉手, 就應立即讓他回答, 答對了立刻表揚鼓勵, 答得不完整或不正確, 可以讓他坐下想一想, 靜聽別人回答后再讓他重答, 答對了再作表揚。 這樣讓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一次不成功還有第二次的機會, 調動起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 上進心, 滿足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的成就感。
3.是“板演優先”。
給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 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后, 爭先恐后地要求當眾試一試, 此時, 順水推舟, 以相信他會成功的目光和贊許他有這種勇氣的言語, 讓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施展一下, 從中讓他知道“老師眼里有我”, 促使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開動腦筋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同時教師要多表揚, 多鼓勵, 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4.是“活動優先”。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與方式, 對于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也不例外。 課堂活動中, 給他們優先表現的機會, 激發他們表現的欲望與潛能, 發揮他們自身的優勢, 為其捕捉思想行為上的閃光點, 促進他們獨特、 多樣、 充分的表現, 使人人都精彩, 個個都燦爛。
5.是“批改優先”。
批閱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的作業, 是跟蹤服務的重要一關, 通過批改情況決定是否用開“小灶”。 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的作業往往錯誤率很高, 對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作業的批改, 教師要做到: 一是優先批、 優先輔導; 二是多面批, 及時彌補學習的不足; 三是隨交隨批, 有錯及時糾正; 四是對學困生的作業第一次批改暫不判分, 讓其補有余地, 培養他們認真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三、 逐步改善認知結構是提高數學困難學生水平的根本出路
1.注重前補。
前補指的是課前補, 即在每堂課前就本課新知所需應用的原認知結構中應提取的部分對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進行情況摸底分析, 針對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的實際情況, 設計相應的練習, 并且進行面批面改, 幫助學生尋找原因。 事實上, 對學困生整個學習生活來說, 每次補課既可以視為前補又都是后補, 通過這種前補, 可以提高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上新課時注意力和投入程度, 由于對他們已經搭了階梯, 掃除了一部分障礙, 降低了學習新知識難度。 從而達到學困生能較好地掌握新知的目的。
2.注重思想方法觀念的滲透, 體系的構建。
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顯然表現在學習存在困難, 但其智力是正常的, 所以, 要改善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的認知結構, 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體系的構建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對農村初中數學“ 學困生”的教學不能只限于其被動接受, 而是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教師要經常地將類比、 對比、 歸納、 抽象、 猜想等手段有機結合, 經常使用, 要精心設計, 放低起點, 逐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觀念, 從而達到構建體系之目的。 如絕對值概念, 換元法都要有層次逐步遞進, 左右勾連,上下相通, 使之成為網絡而不是散點分布。
事實證明, 只要老師帶著一顆愛心, 有著強烈的責任感, 真正轉變觀念, 銳意進行改革,認真總結經驗, 決大部分學困生是可以轉化的, 全面提高農村初中的數學教學質量就一定能夠實現。我相信我們的汗水一定會得到回報的, 一定能夠大幅度地減少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出現人數, 進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本文系2018年度扶溝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農村中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研究》(fgjy1802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