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利強 李文升
摘 要: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模擬模型,對生態系統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數量進行合理預測與分析,已經成為促進創新創業對策研究中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大數據時代背景,借鑒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機理分析方法,通過給定合理性模型假設,構建不同限定條件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數量預測的數學模型。通過對兩個數學模型中相關參數的敏感性數值實驗,對預測模型進行參數敏感性分析,從而驗證模型結果的合理性。
關鍵詞: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數學模型;預測
隨著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中國經濟社會也面臨著全方位、深層次、多領域的調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大學是國家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主要創新主體,是先進知識和技術的學習者與創造者,是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力量。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調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適應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發展需要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揭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有助于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高效運行,有助于增強區域創新能力,有助于促進創新創業的深入發展,有助于促進大學畢業生創業就業。
一、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機理分析
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特定環境內不同族群相互影響關系以及外在環境如何影響生物族群發展的學科。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任何一個特定范圍的系統都可以被視為一個生態系統,不同的系統元件是分布在生物系統內的族群。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由創新衍生出的新概念。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指一個區間內各種創新創業群落之間及其環境之間,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聯結傳導形成共生競合、動態演化的開放復雜系統。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創業者、企業、政府、相關組織等多種參與主體及其所處的制度、市場、文化和政策等環境所構成的有機整體。良好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需要教育行業、金融行業、地方政府、服務行業等各方資源協調配合,系統主體之間、主體與環境之間交互作用,共同影響區域創新創業水平。
通過對眾多學者關于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機理分析和系統構建方法進行深入探討與分析,整理出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圖1)。
圖1 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數量預測的連續模型
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是創新創業生態群落構成的主體,其數量影響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規模與未來發展。相對準確的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數量進行預測,有助于決策部門及時調整相關政策,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運行效率。
首先給出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數量預測的連續模型,認為一名大學畢業生只引領一個創業團隊,即創業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與創業團隊數量一致。在模型建立過程中,不考慮創業失敗團隊進行二次創業。
(一)模型假設
①所考慮區域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數量的基數比較大,記時刻的創新創業團隊數量為;
②時段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的增長率和移出率受時段創新創業團隊數量的影響,其中增長率=增長數量/總量,移出率=移出數量/總量(團隊的遷移和消失均歸為移出);
③由于受到創新創業環境的影響,在單位時間內,創新創業團隊的增長率隨創新創業團隊數量的增長而下降,移出率隨的增長而上升。
(二)模型建立
(三)模型求解
為了便于模型檢驗,取參數,,采用二階Runge-Kutta方法
對以上給定的微分方程進行離散,結合《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和《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歷史數據,采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中的參數和進行估計。
如果取初始值萬人(創業三年后存活率約45%),320萬人(預測系統中創業人員數量的4倍)。利用Matlab軟件進行編程,可得參數和。由于數據量較少,擬合方法并不適用,因此我們以參數,為初始值對其進行修正,取修正后的系統中創新創業團隊固有增長率,創新創業團隊固有移出率,模型結果如圖2所示。
(四)模型結果分析
如果對模型中的參數,,和分別進行微小擾動,取新的參數分別為、、a1(1+0.01)和a2(1+0.01),通過Matlab軟件進行編程計算,可得如下結果。
由圖3可知,時刻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數量隨初始值和創業環境承載上限的增長而增長,對的變化更為敏感;隨系統中的固有增長率增長而增長,對固有移出率的敏感性較弱。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數學模擬模型
前面我們給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數量預測的連續模型,只考慮了創新創業團隊數量的變化而沒有考慮區域間的競爭關系。鑒于河北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我們給出體現區域間相互競爭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模擬模型。
(一)模型假設
①將京津冀及其周邊區域劃分為三個子區域,河北、京津、京津冀鄰接區域,各個子區域中時刻的創新創業團隊數量分別為、和;
②京津冀及其鄰接區域形成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已經趨于穩定;
③三個子區域對應的子生態系統相互影響,各創新創業子系統中的創新創業群落相互競爭,創業環境形成優勢互補;
④子區域中的創新創業團隊數量具有一定規模且存在地域間的遷移;
⑤由于信息傳遞具有滯后性,時段內的創新創業團隊的數量增長受時段的創新創業團隊數量的影響。
(二)模型建立
基于以上相關模型假設,類似于前面給出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數量預測的連續模型,可以給出子系統間存在相互制約關系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模擬模型。
其中為子區域創業團隊的固有增長率;為子區域創業團隊的固有消失率;為子區域當前時刻與以前時段影響創業團隊數量增長的權重;為非子區域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地域創業的相對系數(子區域創業團隊移入控制參數);為子區域的大學畢業生異地創業相對系數(子區域創業團隊移出控制參數);為子區域的創業環境承載上限;為滯后時間函數且滿足限定條件。
(三)模型求解
由于創新創業數據經常以年為單位進行統計,創業者獲取的最新信息由上一年度數據加以體現,為了便于模型結果驗證,故取模型中的。
京津冀的鄰接區域為遼寧、內蒙、山西、河南、山東五省,其中遼寧、河南與河北鄰接區域較少,故第三子區主要考慮山西和山東與河北相鄰地市。在模型求解過程中,以河北為第一子區域,京津為第二子區域,與河北鄰接地市為第三子區域(此處以山東省的數據做近似替代)。
結合2017年京津冀、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參照2015、2016和2018年度就業質量報告對部分數據進行估算,可以得到2017屆畢業生就業相關數據(表2)。
四、主要結論與對策建議
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數量預測連續模型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數學模擬模型的研究過程和相關結論,我們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創新創業團隊、政府、高校、企業、金融機構、社會團體和服務機構等)給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一)關于大學生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
大學生是先進文化、知識、技術的重要傳承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創業活動并非一朝一夕,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創業價值觀是進行創業活動過程中保持平和心態的重要保障。
具有競爭力的創業團隊,需要具有較高的團隊綜合能力。個人能力不可能覆蓋團隊綜合能力的全部要素,因此創業者需要正確認識自身劣勢,通過合理選擇創業成員而組建高效創業團隊,提高創業團隊的綜合能力,從而保障團隊在生態系統中的健康發展。
(二)關于政府
(1)營造良好創業環境,提供創業環境承載上限
由大學生創業團隊數量預測模型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模擬模型的結果可以發現,生態系統中大學生創業團隊的數量對創業團隊固有增長率和創業環境承載上限的變化敏感。因此建立健全雄安新區周邊硬件基礎設施,營造河北良好的創業環境,提高創業團隊固有增長率,提高創業環境承載上限是促進我省大學生創業團隊數量快速增長的主要手段。
(2)完善保障體系,延長創業扶持期
根據京津冀魯地區《大學生就業質量報告》(2014-2018),京津冀及其周邊區域具有較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環境,但是大學畢業生創業者數量明顯低于江浙地區、珠三角地區。結合創新創業團隊數量增長模型結論,健全創業政策和保障體系(尤其是對創業失敗者的社會保障),從而有效降低創業團隊消失率。完善創業政策,延長創業扶持期,有助于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
(3)加強區域合作,弱化區域競爭
由大學生創業團隊數量預測模型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模擬模型的對比結果可以發現,雖然兩個模型的結果基本相當,但是存在競爭關系的生態系統模擬模型需要系統運行較長時間才能夠達到平衡狀態。因此,區域間統一協調發展,弱化區域競爭,可以有效縮短創業團隊數量達到系統最大平衡狀態的時間。
(三)關于高校和企業單位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源于高校。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偏重于理論,而企業創新創業訓練體系側重于實踐。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互相促進。
市場是檢驗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最終場所,是檢驗教育質量的最終環節。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以為大學生推出創新創業競賽、提供創業實習實驗環境、創業信息咨詢、創業服務與支撐,幫助大學生進行成果轉化和項目孵化。大學生將優秀創業項目提供給企業,提升企業創新源動力,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四)關于金融機構、社會團體和服務機構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高等院校的重心在于人才培養、企業的重心在成果轉化和追求效益、政府的重心在于政策引導和扶持,而為大學生創業團隊提供全面的創業咨詢服務、提供良好的建議與意見則需要創業服務中介機構來完成。完善的創業中介服務,有助于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各個主體實現對接,是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能夠順利運行的重要保障。社會團體和創業服務機構可以通過創業系統主體間的信息反饋促進系統資源優化、加快主體間的信息傳遞,從而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運行效率。
參考文獻
[1] 張幼銘,諶群芳.新常態下的大學生創業生態系統實證研究[J].科教文匯,2017(12):1-4.
[2] 賀團濤,曾德明.知識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框架與運行機制研究[J].情報雜志,2008(6),23-25.
[3] 張秀娥,張寶文,秦鶴.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優化研究[J].2017(5):79-85.
[4] 劉雪芹,張貴.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創新能力評價與策略選擇[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8(1):142-148.
[5] 楊帥.區域創業生態系統運行效率研究[D].山西:山西財經大學,2018.
[6] 張貴,李濤,原慧華.京津冀協同發展視域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7,31(6):5-11.
[7] 張貴,賈尚鍵,蘇艷霞.生態系統視角下京津冀產業轉移對接研究[J].中國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4(4):105-112.
基金項目:河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8457654D),主持人:范利強。
作者簡介:范利強(1979- ),男,廊坊師范學院數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數學建模與算法分析;李文升(1979- ),男,廊坊師范學院數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數學建模與算法優化。